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2节(1 / 2)





  她专心地修着发脚,似乎没听见他进来的动静,背对着他,没有反应。

  谢长庚在原地立着,看了她背影片刻,走了过去,说:“你备的宵夜,拿来我吃吧,正好有些饿了。”

  慕扶兰抬眼,看着镜中那个望着自己的男子,淡淡地说:“我自己吃了。你要的话,我再去给你弄。”

  她放下手里的剪子,站了起来,起身要出去。

  谢长庚忙道:“罢了,你吃了就好,我也不怎么饿。不早了,还是睡了吧。”

  慕扶兰上了床。

  谢长庚脱衣,跟着躺了下去。

  他又乏又累,却根本就睡不着觉,更不用提继续先前被自己母亲突然到来而打断的那事了。闭目片刻,睁开眼睛,盯着妇人背向自己而卧的背影,迟疑了下,靠了些过去,说:“慕氏,我母亲年纪大了,若是说话行事,有叫你为难的地方,你莫和她一般见识。”

  慕扶兰慢慢睁眸,转头,和枕畔这男人对望了片刻,说:“不是我不愿忍,而是婆母她厌恶我,见了我便不快。我就算想服侍,她也不要。诚如你所言,她年纪大了,我不想她因我而日日不快。”

  谢长庚伸手,将她轻轻拢入怀里,抱住了,哄道:“你莫多想,且忍忍。过些时候,她也就回去了,不会一直留在这里的。”

  慕扶兰说:“我忍无妨,这是我的本分,也是我该受的,但我不能叫熙儿和我一样,哪怕只是受你母亲冷眼,我也不能忍受。”

  谢长庚道:“熙儿是孩子,明日我会亲自带他去见我母亲的,只说是你认的义子,我母亲就算不喜,也不会对他如何的,你放心就是。”

  慕扶兰从他怀里挣脱出来,坐了起来。

  “你是如此认为,我却不敢苟同。今夜她过来,我给她送宵夜,她如何对我,你是亲眼所见。我何德何能,能叫婆母如此厌恶我,却善待我的熙儿?”

  谢长庚听她如此评价自己母亲,虽知她说的未尝没有道理,心里却很是不快。今夜积下的无名之火腾地冒了出来,语气也变得生硬了,皱眉道:“她人都来了,你到底想怎样?”

  他说完,突然想到一事。

  “慕氏,我知道你算计不少。我母亲什么都不知道,你若敢故意让她知道你做过的丑事,把事情闹大,家宅不宁,到时候,别怪我不客气。”

  慕扶兰说:“你想多了。就算我自己不要脸,亦不顾你的脸面,也不会叫熙儿随我受辱的。你放心便是。”

  她继续道:“我方才走后,婆母一定在你面前说我的不是了。我确实不配做你谢家的媳妇。我也说过,我无论怎样都无妨,是我该受的,但熙儿,我不能叫他受委屈,一天也不能。他若受委屈,比我自己死还难受。你让我带熙儿回长沙国去,如此,她遂心,你也能得清净,岂非最好?”

  谢长庚看着她,想起今夜她被自己母亲冷待刁难之时的无助模样,心里的不快,渐渐又散去,只觉头痛得愈发厉害,却就是不愿遂了她心愿让她趁机离开,闭目了片刻,冷冷地道:“罢了,你既担心那孩子遭冷眼,不必带去我母亲跟前见她了。先送他去别的地方,住一段时间。”

  一双柔软的手,贴到了他的两边太阳穴。拇指替他按压着穴位,手法和力道,无不妥帖,叫人舒适。

  谢长庚睁开眼睛。

  她跪坐在他身边,长眉明眸,凝视着他,轻声说:“熙儿还小,他一个人,会想我的。”

  谢长庚和她眼眸对望着,片刻后,说:“你也不用侍奉我母亲了,随他一起去吧。等我母亲走了,再接你们回来。”

  第52章

  次日大早, 谢长庚送母子出城回来,得知老母起了身,放下事情,匆忙过去问安。

  谢母已是知晓慕氏女认了个义子, 还带了过来的消息,意外之余,很是不喜,见只有儿子一人过来问安,不见慕氏女,更不见那孩子,发问, 知母子一早竟已走了。

  老太太虽厌恶慕氏女,更不喜那便宜“孙子”, 但自己昨晚才来,今早她便带着孩子离去, 不来自己跟前伺候,自觉受到轻视怠慢。

  且很明显,这是儿子许可的。又想到一向听话的儿子,竟三番两次忤逆自己,不肯答应那事,心里愈发不快,阴沉着面, 一语不发。

  谢长庚知老母不高兴,解释道:“娘, 你不喜慕氏,儿子便送她走,免得惹娘你生气。”

  谢母哼了一声:“说得好听!你心里怕是在怪我欺负你的可心人吧?我才来一晚上,你就巴巴地把人给送走了。莫非你们眼里,我老婆子是吊睛虎,会吃人不成?”

  谢长庚笑道:“娘你想到哪里去了。娘你千里迢迢,来这里看儿子,儿子很是感动,她也伺候不好娘,倘若叫娘为外人气坏身子,便是儿子的罪过了。”

  谢母听儿子这么说,心里的气才稍稍平了些下去,说:“自己肚皮不争气也就罢了,还认什么义子。庚儿,娘可告诉你,她休想让那野孩子跟着你姓!”

  自己母亲性情褊狭,谢长庚一向是知道的。对此,他从前也无多大的感觉,念老母含辛茹苦早年不易,诸事顺着她也就是了。但此刻,听她用如此的口吻说那孩子,忽想起今早自己送母子出城,那妇人隐在马车里,始终没露脸,倒是那孩子,马车离去时,他偷偷从车窗里探出头,不住地回望自己,心中忽然有些不快。

  他并未接话,脸上依旧带笑,恭敬地道:“娘,你好生歇着。儿子最近事多,今日不能陪您,儿子先去了。”

  他叮嘱管事好生伺候自己的母亲,转身去了。

  谢长庚说事多而去,倒也不是借口,忙碌之间,转眼几天便过去了。这日,天黑了下来,掌灯时分,他还在衙署里,和刘管等人议着一件事情。

  河西往西,过祁连,便是玉门,出玉门,在毗连北人活动频繁的大漠深处,天山雪岭之下,有一小城,名金城,本隶属本朝,在那里,常年驻有一千将士,设烽燧,监视着北人的行动。但在几十年前,金城被北人占据,朝廷权衡之下,放弃管辖。

  数年前,谢长庚夺回了金城,重派士兵驻守。但要维持金城的驻军,代价不小。光粮草一项,仅以输送为例,从河西出发,边境漫长,路途险阻,时刻可能受到北人骑兵袭扰不说,一个运送粮食的士兵,路上便要吃掉相当于十个军士的口粮,而那片地方,除了标界的目的,占有的实际意义不大。这也是朝廷先前放弃金城的原因之一。

  负责河西粮草调度的交城令许轲,数次提交帐目,认为粮草有限,建议弃金城,将防线回撤。

  此刻议论的,便是此事。众人大多赞成,认为确实不必再以高昂代价继续维持金城驻军,议论完毕,全都望着座上的谢长庚,等着他的决断。

  谢长庚沉吟了片刻,目光从面前的一张张脸上掠过,开口道:“一千驻军,守的,并非金城一戍,还有天山、雪岭、以及雪岭之南的土地。弃金城,便是弃地,拱手让人,更是亵渎此前为夺金城战死的将士。纵然千里不毛,我谢长庚只要在此任节度使一日,莫说十倍,便是百倍的代价,亦寸土不让!”

  他将手中的账本,丢回给了许轲。

  “此事,就这么定了,往后不必再提。粮草问题,可裁撤冗军解决。河西要的,不是大军,而是精兵。”

  节度使一锤定音,又给出了解决的法子,众人谁敢再说不,立刻应是。

  谢长庚留下刘管几人,命召齐军中文书,尽快梳理军队名册,裁撤战斗力相对低下的老弱,转而派去垦荒屯田。

  正说着话,看见管事在堂外张望着,仿佛有事,便叫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