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节(1 / 2)





  “就是你!”姜琳一下子就把刘红花堵回去:“之前把我们赶出来就没给多少粮食,我换了一点粮票,剩下面缸里三十斤面五十斤玉米面全被你们抢走了!”

  刘红花气得浑身直哆嗦,话都说不出来,“你……你……”

  程如海赶紧喝道:“我们没拿粮食!”

  他家大小子程铁钢立刻喊道:“我们就砸了锅碗瓢盆,没拿粮食。”

  人群里发出一阵讪笑声,砸人家锅碗瓢盆就光荣?

  “你们连窝棚都给打破,粮食没有了,那是谁偷走的?”姜琳冷笑,那缸里只有点面底子,今儿就是要讹你,怎么着吧!

  她冷笑:“你不认账也没关系,我连夜去县公安局告状,请公安来办案子!”

  她给知青们鞠躬,抹了抹不存在的眼泪,“同学们,今儿多谢你们仗义相助,以前都是我不懂事,有不对的地方给你们鞠躬道歉。”

  她本来就长得好看,白净的皮肤水润的眸子,这会儿泪眼汪汪目光却倔强坚定,瞬间激发众人的正义感。

  哪怕从前和她有点过节的,也摒弃前嫌想帮她,毕竟她之前对知青们也没什么太过分的。

  姜琳看大部分知青支持她,知道这事儿成了,故意再添把火,“我不能让书记和大队长为难,我去县里告程如海!”

  她抬脚就走,程大宝蹬蹬跑过来跟着她,程小宝也跑过来拉着她的手。

  程福军一锤定音:“刘红花带人打砸实在恶劣,罚你立刻把姜知青的粮食还回来,否则开大会严厉批评!”

  第8章 分家

  刘红花跟被踩了尾巴的狗一样蹦跶起来,“天大的冤枉,我什么时候抢她粮食了?她自己推着去公社换了粮票,怎么诬赖别人偷?”

  闫润芝是知道自己家没粮食的,缸里只有一点地瓜干,但既然儿媳妇说刘红花偷的那就是刘红花偷的。

  她抹着眼泪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俺们孤儿寡母的在家里,什么情形外头也不知道,看着像个人儿似的,哪里知道受的什么苦头。大冬天的不让俺们烧炕,那屋里连口热水都没得喝。半夜孩子要喝水,摸起个碗来都是冰碴子哟……”

  闫润芝在多年被欺负、被斗争的实际生活中已经积累出丰富的经验,示弱、控诉和被羞辱以后的自我排解一样重要。因为如果演不好,不但不能博取同情,还会被人嫌弃。

  所以她的演技相当过硬。

  周围的人尤其年轻知青们立刻就义愤填膺,“程如海也太欺负人,就算是后娘,人家也没对不起他。”“媳妇儿还是后娘给娶的呢!”

  有群众们帮衬,刘红花偷粮食这事儿认也得认,不认也得认,谁让你欺负人上瘾砸了人家窝棚呢?

  刘红花简直要冤枉死了,比六月飞雪的窦娥还冤枉,她天生没偷姜琳的粮食,恨不得要撞墙自证清白。

  程如海阴沉着脸,狠狠地瞪了姜琳和闫润芝一眼,死咬牙:“中,就当吃个哑巴亏。”

  姜琳:“你别不服气,从来就没有哑巴亏。”你不去砸我的窝棚,就没有被讹的情形,只能说活该。

  有支书和大队长下令,治保主任带人去程如海家拿粮食,很快就如数称来。

  程福军道:“大队里有锅灶,你们且在这里对付一下做顿饭吃。”

  闫润芝立刻道谢,给他鞠躬。

  程福军忙躲开,他爹和他小时候都受过程如山爷爷、大伯的恩情。

  虽然现在已经打倒地主土豪,可程老爷子在水槐村的声望和地位不是普通人能蔑视的。尽管搞运动的时候,有些积极分子能毫不顾忌当年的恩情,可有良知的人不能不顾。

  此时天已经黑下来,吃过饭还得去干农活,大队长吆喝着都赶紧散了。

  姜琳去和孙清辉等知青道谢。

  孙清辉道:“吃过饭我们也去看分家,必定不让你吃亏。”

  他之前听人家议论姜琳一早带着去卖孩子,心里还有些担心,没想到姜琳下午就回来。他心里内疚自己老眼光看人把人想坏了,这会儿自然更加乐意帮忙。

  另外一个女知青道:“哎,怎么没见着孟依依啊?”

  孟依依和姜琳好得两人跟一个似的,这会儿姜琳闹起来,孟依依居然不来帮衬?他们都觉得有些奇怪。

  一个男知青道:“生产队头会儿喊人打粪,大家都嫌脏不爱去,孟依依为了让同学多休息一下,她自告奋勇去了。”

  就有人说孟依依真是一心为大家,最是个乐意助人的。

  “她没来帮姜琳,肯定是不知道,要是知道指定会来的,姜琳你别多想。”有人跟姜琳解释。

  姜琳笑了笑,“我不会多心的,傍晚那会儿我在村口跟她讲过的,她肯定是有事。再说了,这不是有大队干部主持,有同学们给撑腰,还有什么好怕的?可真是多谢你们。”

  她笑得真诚,没有半点其他的意思,有人心里少不得要嘀咕一下,孟依依说和她感情好,看来遇到麻烦也未必真好。

  送走知青们,姜琳望着知青点的方向笑了笑。她当然不会说孟依依不好,但是该说的话也要说,别人不是傻子,日久见人心。

  当年原主嫁给程如山,老支书给她安排扬红大队小学教师的职位,这样就不必上工,一天还十个工分,逢年过节还有老师补贴。

  可孟依依那几天干农活累得不像样,看着倒像要不行了似的。原主就把小学老师的工作让给孟依依,自己跟着婆婆给大队做针线活儿。

  闫润芝是地主家的闺女,从小学了一手好绣活。在艰苦朴素的年代,自然没人敢再用绣花那样的奢侈品。老支书为给闫润芝找个既轻快又赚多工分的活儿,就让她绣革命题材的手帕、旗帜、书包、包袱等等。

  这些单品送给县供销社,价格不低,不但大队赚钱,还能给闫润芝一天十工分,额外补贴一点粮食蔬菜柴火之类的。原主去帮忙,描花样子、掐花边等等,也能拿七八个工分。关键不用日晒雨淋,又轻快,她自然乐意。

  原主虽然为人不算厚道,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但对孟依依是真好。孟依依连她分家都不来帮衬,还指望她干嘛?

  姜琳一点不觉得自己冤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