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无二无别第16节(1 / 2)





  作为贫困村,没钱上学几乎是家家户户共同的难题。除此之外,杜家女主人的腿脚还不利索。把女儿留在家里照顾母亲,在夫妻俩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杜青山作为一家之主,实在蛮不讲理,肖子校才开了个头他便就火了:“穷成这样上什么学?上学不用钱吗?我们又没人资助。不如再大点去外面打工,挣得是不多,也不至于饿肚子。我不也一天书没念过,还不照样过生活。一个丫头片子,不趁她没嫁人前伺候伺候妈,还有尽孝的机会吗?我让她上学,学啥不得带去婆家啊。老话不也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吗?”

  因为做记者,余之遇有幸记录过很多朴实动人的故事,也见证过太多凄惨沉痛的魔幻现实。但她始终相信,再多的恶,都抵消不了生命原初的本能的善。

  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也不仅仅只有杜青山有。和愚孝啃老一样,这种原生家庭的悲哀依然存在于这个新时代,彻底消除掉或许还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的努力。

  杜青山的理直气壮,却让余之遇忍无可忍,她没给肖子校讲道理的机会,语带机锋地说:“你把生活过成什么样,自己心里没数吗?打工?她才多大?国家有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你没读过书不懂法,当所有人都和你一样无知吗?还女子无才便是德,别在那断章取义了!那句俗语出自清朝张岱的《公祭祁夫人文》,原文是: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知道什么是‘此语殊为未确’吗?所谓‘此语殊为未确’是说,‘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语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以后别拿这话说事,丢人现眼。”

  无论是口条,还是知识储备,杜青山远比不了余之遇,想截断她都不能。他被一个小姑娘教训,气得脸红脖子粗。

  肖子校第一次见余之遇和人吵架,那么长一大段话,她草稿没打,语速还快得连标点符号都省略了,也是让人佩服。尤其杜家他来过不止一次,道理统统讲过,却全都对牛弹了琴,现下有个人能当头骂杜青山一顿,倒挺解气。

  却不能让她在自己眼前吃亏。

  见杜青山红着眼要上前,肖子校一手将余之遇拉到身侧,原本拿手机的右手倏地一抬,手机直接抵上杜青山额头。

  他甚至连话都没说,只是用那双沉湛犀利的眼盯着杜青山,杜青山便没敢再上前。

  杜青山对肖子校有些了解,知道他是城里来的文化人。起初他没瞧得起,直到听说小学校盖新楼的钱是肖子校找来的,而见到肖子校时,他发现这位孩子们口长的“校长”一点不文弱,不说话的时候,眼神冷得能把人冻死,一笑又俨然换了一个人。他没文化,形容不出肖子校的气质和气场,直觉认为这人挺厉害的,不好惹。

  他胸口起伏酝酿半晌,终究没敢动余之遇一指头,又实在气不过,便抄起扫把赶人,同时胡搅蛮缠道:“我是她老子,她上不上学我说了算。你们想让她上学,行啊,你们出钱,再找人照顾她妈,否则想都别想。”

  余之遇也不知哪来的力气,差点把扫把抢下来,要不是肖子校拦着,她怕是要反打杜青山一顿了。

  肖子校到底对村里的人和事有所了解,比较沉得住气,为了给她消气,还给她讲了个故事。

  他曾去过一个比临水更穷的村子,村长好不容易搞了个项目,给每家每户发了两头小毛驴,本意是让村民把毛驴养大,通过繁殖或是育肥出售来获得收益。结果没两天,就有村民把毛驴杀了吃肉。他们有的说,人都饿着,哪儿还有东西喂驴?有的说,反正国家在搞扶贫,用得着自己辛苦养驴?

  余之遇听得火起:“国家花那么大力气扶贫,到头来扶出些懒汉啊?”

  肖子校示意她稍安勿躁:“没有帮扶之前,贫困户们为了生存还自己干点农活,有了扶贫政策和扶贫款后,有些人因没受过教育,思想出现偏差,居然只想等救济。要扭转他们这一思想,就得教育先行。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他意在告诉她,和杜青山难以沟通,是文化素质差异导致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唯有教育。

  肖子校屈指敲她额头一下:“要知道你会真动气,绝不带你来。”

  “谁让我是汽水做的,易怒呢。”余之遇被敲疼了,边揉边嘀咕:“职业病,随时随地都能给人上一课。”

  她没说和杜青山吵架也有他的因素在。杜青山应该是知道肖子校资助了苗苗,话里话外都透露出嫉妒,余之遇其实担心肖子校会把杜家姑娘上学的事也揽上身。资助贫困学生是善事,可做善事的人不该被道德绑架,况且肖子校一个人也不可能把全国贫困的学生都资助了。尤其杜家的情况也与苗家有所不同……

  思及引,余之遇恍然大悟:“对于选择资助谁,你肯定是有考量的,对吧?”

  肖子校笑:“我又不是傻大款。”

  余之遇被他的用词逗笑,她说:“你说扶贫先扶智我认同,但要是二者同步进行不是更好?懒汉毕竟是少数人,只要有人先富起来,自然会有人跟。”可想到苗奶奶的话,她又犯难:“政·府对临水有帮扶政策吗?

  “一直有。否则就靠那么点农用耕地,村民们怎么生活?”听到身后有拖拉机的声音,肖子校不动声色地走到外侧,把她护在里面:“可解决不了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找不到地域性的潜在资源优势,也是年年扶贫年年贫。”

  这个道理余之遇懂。扶贫并非只是给钱给物,而是以贫困地区自力更生为主,外部力量帮扶为辅。否则那不是扶贫,而是“我养你”。那些个别没志气的人,也是因此成为懒汉的。

  帮扶不难,自力更生却要有产业,这个产业就是肖子校说的地域性的资源优势。

  余之遇看看被山峦包围的小村落,一时间找不到产业的方向。

  她的沮丧那么明显,肖子校想忽略都难,他沉默了几秒,说,“除了山上那些药用植物,这里确实什么都没有。但药用植物能否成为这里的特色生态资源,还需要验证。”

  余之遇一点就通,她眼睛倏地一亮,抓住他的手,声音是压不住的激动:“你的意思是要做一个中医药扶贫项目?”

  肖子校注视她隐隐发光的眼睛,眉梢微扬:“我的兴趣和本职工作只在于道地药材研究,能否成为扶贫项目,不是我能决定的。”在没有绝对的把握前,他从不会把话说满。

  余之遇晃了他手腕一下,微微嗔道:“过份谦虚等于骄傲,小肖教授你能真诚点吗?”

  肖子校发现她心情好,或是有求于他时,便喜欢称呼他“小肖教授”。他笑得无声,稍一垂眸,目光落在她手上:“我真诚地提醒余记者,村民思想保守,我们这样拉拉扯扯,放在从前是要结婚的。”

  他说这话的时候唇边的笑意还没散,余之遇甩开他手时回敬道:“放在从前,三十岁还没结婚,你就是重点扶贫对象。”

  肖子校有点好笑地看着她炸毛的样子,感慨了一句:“也不知道国家分配的,什么时候到位。”

  作者有话要说:  余之遇:“我怎么觉得进山像是羊入虎口?”

  肖子校:“……我还什么都没做。”

  作者:“人家的小手你摸了,你的小腰也让人家搂了,你还想做什么?”

  肖子校:“你天天在哪琢磨给我使绊子,我还能做什么?”

  --------

  我以前一直不懂为什么扶贫先扶智。直到去年《渔火已归》完结后去内蒙采风,到了兴安盟科右中旗的一个扶贫村,听村书记讲了那个关于毛驴的故事,我才知道有人因生于贫困,因没有受过教育,而甘于贫困,且不愿自力更生,只等着国家救济。

  而在那个贫困村,也有一个养老院,因为有一些政策上的扶持,能够给予村里的老年人集中的照顾,为年轻人解决了一部分后顾之忧。当时我就在想,也许有一天,我在《渔火已归》中设想的康养小镇,真的会有。

  --------

  大家别错过上章的双倍红包哈,金额不大,留着看文呗。

  这章依然2分留言送红包,明天十点继续。

  第十八章

  扶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余之遇也清楚不能操之过急,尤其对于这件事, 连有了方向的肖子校都不敢把话说太满, 她能做的更有限了。不过, 去了趟平山村,听了他“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她对于支教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鉴于李校长是支教老师出身, 余之遇特意去找李校长聊了聊。

  此前肖子校来, 促成了临水小学与中医大的合作,为学校解决了经费问题。这次他带来了记者,李校长是欣喜的。他虽留在农村多年, 却也时刻关注国家和城市的发展, 深知媒体的力量。他比任何人都期待通过余之遇媒体人的身份与报道,为偏远贫困的临水带来新的机遇, 确切地说,是给临水的孩子,带来走出大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