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62章(1 / 2)





  不管真实情况是什么,总之他现在只能眼睁睁的等着李世民成为乾隆第二。这种感觉,就像是他始终被系统强迫一般的无奈。即使心里被猫抓一般的难受,他还是只能任其发展。

  不久后,李世民洛阳大胜后回归长安。在他回来后不久,关于李渊对李世民承诺让他当太子的传闻越来越厉害,就连一些小城镇的寻常百姓也都知道了。面对这些传闻,有些优柔寡断的李渊选择的则是将李世民册封为天策上将,默认了李世民未经他同意就在洛阳建立的天策府的合法性。

  李渊虽然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但对李世民如此行事还是很不满的,从他对雅歌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以前还会比较温情的和来请安的雅歌聊上几句,现在那就是面子上的情分。

  面对此种情况,雅歌也没法说什么。一个是他这身体的爹,一个是他这身体的祖父,他所能做的,也不过就是撒娇卖萌尽可能的让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缓和一些。

  父子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彻底解决的,这是由父子两的性格所决定的。

  李渊想做一位慈父,所以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儿子。李建成是他的嫡长子,他尤为的看重,所以想将他的江山传给这个儿子无可厚非。可偏偏李世民却是一个有野心又有才能的人,打下李唐江山的军功更差不多都是在他身上,再加上他麾下的那一干天策府将领……

  所以玄武门事变的发生,真的是无法逆转的。

  雅歌的懂事和努力李世民看在眼里,而陆德明和孔颖达两位大儒对雅歌的赞赏他更是清楚。李世民只觉得李承乾不愧是他和观音婢的儿子,小小年纪就行止有度聪慧又懂得努力,能有这样的继承人,他心里是很满足的。

  而同时,李世民心里对秦王妃长孙氏的感情又深了几分。在他忙于战事的时候,观音婢不仅将秦王府打理得很好,更是将他们的子女也教育得很好。

  她,真的是他不可或缺的贤内助。

  雅歌察觉到了李世民的态度,心里暗自为自己的初级目标达成而满意。在他刷李世民好感度的同时,他也不忘随时关心自己同父同母的弟妹李泰和李丽质。雅歌这次的弟妹很多,但他不是圣父,除了长孙皇后的子女,他不会对李世民其他女人所出的孩子关注太多。长孙氏作为秦王妃,作为那些孩子的嫡母必须得分一点心在他们身上,但雅歌却不用如此。

  雅歌能感觉得到,长孙氏对他这样的态度是很满意的。

  也是,就算是因为所受的教育长孙氏对李世民的其他女人没有嫉妒之心,但总归心里还是会有一些疙瘩的。在雅歌看来,长孙氏之所以如此贤良大度,不过是因为她并不爱李世民。

  作为一个攻略了无数女性的男人,雅歌能看明白长孙氏眼底对李世民的感情是什么。有亲情,有崇敬,有包容,有喜欢,却独独没有爱情。长孙氏将自己的心守护得很好,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知道李世民想要的是什么,就全心全意的全力做他背后最需要的女人。

  而这样做的她,不仅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更是得到了他的尊重。即便现在的女人还不像后世被程朱理学束缚得那么重,但她们的地位仍然是比不上男人的。

  因为这是一个男权的社会。

  长孙氏能成为一代贤后,与她的智慧是必不可分的。历史上因为宽容被踩下的皇后也不少,但她却能得到了名声又让自己的地位稳如磐石!这点雅歌也是很佩服的。

  笨女人才会对付女人,聪明的女人都会将心思放在男人的身上。

  显然,长孙氏深得这句话的精髓,正是因为李世民对她的宠爱,所以秦王府的那些女人才不敢对她怎么样。

  李世民前中期都不是个对女色有多看重的男人,贞观十七年前,他所娶的女人,都是对他的事业有帮助的女人。这次跟着他从洛阳回来的韦珪,未来贞观年间的韦贵妃也是如此。

  韦珪出身京兆韦氏,京兆韦氏乃唐代注明士族家族之一。李世民愿意娶已经嫁人并育有一女的韦珪,不过是为了拉拢名门望族。

  再加上秦王府里的阴氏,燕氏,甚至于武德元年入秦王府的隋炀帝帝姬杨氏,哪个不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目地而被李世民迎娶回府的,就是长孙氏,也是在他多方考虑之后才最终选定的正妃。

  最终长孙氏在秦王府和皇宫里的胜利,足以说明她的成功。

  只不过历史上她是一个合格的皇后,一个合格的妻子,却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母亲。因为她的精力更多的用在了李世民和他的后宫身上,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就忽略了她几个孩子的教养。

  她的孩子不是不孝顺她,但却对彼此并没有太多的兄弟姐妹情谊。雅歌要做的,就是改变这一切。皇室里也不是没有兄友弟恭这样的存在,不过是看各人心里更重要的是什么罢了。

  他就不相信,他从小就开始给这些弟妹们灌输一些东西还起不到效果。在这么多世界养了那么多孩子,雅歌还真没养出过什么不成器的忤逆孩子出来!

  雅歌此次穿越又是婴儿穿,不过稍微好点的是在周岁前夕一点穿来的,虽然还是无法行走,但起码也能用一些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什么的,更不会尿床!而就在他穿来不久,刚刚好小他一岁的李泰出生。

  虽然那个时候雅歌还没完全掌握这个世界的资料,他已经开始下意识的调教李泰。后来他才知道,这应该也是因为修真者灵觉的原因,会在下意识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

  只是雅歌还未将他的灵觉掌握好,所以才会在之前的任务世界犯错。

  后来雅歌两岁的时候长乐公主李丽质降生的时候,他总算是明白为何长孙皇后会早殇了。除了她自己身患哮喘这样的痼疾之外,更是因为她产子的过于频繁。现代医学早已证实,女性产子的间隔最好是在18个月以上,而这长孙皇后,明显是在刚出了月子后不久就接连的怀孕。

  雅歌相信长孙氏不是不知道这样频繁生子的坏处的,毕竟她十三岁就嫁给李世民为妻,却是在十八岁的时候才怀孕产子。她应当是对医术有所了解的,可惜现实却逼迫得她不得不做出如此选择。

  武德元年李世民被封为亲王,同年李世民娶隋炀帝次女。基于此,长孙氏只能选择怀孕。而幸好她也成功了,看看李恪,与李承乾同年出生,差的不过就是月份。

  既然开始生了,长孙氏自然就无法再避孕。她所出子女越多,她在秦王府的地位才会更稳固。比起隋炀帝次女带来的杨家残存于长安和皇宫的势力,长孙氏背后的势力实在是无法与她相比。

  长孙氏不是没有手段,而是她无法再施展。想想前几年李世民的后院没有一个孩子出生,直到她怀孕之后才有人跟着接连怀孕,这其中要是没有什么猫腻,雅歌才不相信!

  接连产子还是伤了长孙氏的根基,有了二子一女后,她开始注意避孕。到了贞观元年李世民登基将八岁的李承乾立为太子之后,才又开始怀孕产子。这位皇后确实是智计卓绝将很多事都算计好了,而她最厉害之处还是在于她的眼光没有只局限于后宫之中,政事上她对李世民的帮助也很大,并且,没有引起李世民的丝毫忌惮!

  雅歌觉得这一点他一定得好好学习他这个母亲才是,她是他借鉴的最好对象,虽然还有细微处的不同,但对他的帮助也确实很大。

  时间过得很快,当李泰成为兄控和妹控,李丽质也成为一名气质娴雅颇具才名的郡主之后,武德九年六月终于来到了。

  六月初四,雅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了历史。

  历史上玄武门兵变的时候,长孙氏是被李世民伉俪情深的带去了玄武门避难,而李承乾却被留在了秦王府中。还八岁的他或许并不明白倒底发生了什么事,但一夜之间那些跟他年龄相近的、曾经在皇宫大内一同玩耍过的堂兄弟全都消失了,身边人甚至不准他再提起那些名字。

  尤其是事发的那一个清晨,作为李世民继承人的他却被父母抛在秦王府里,无助的听着外面厮杀声的李承乾,该是何种想法?

  在那个年代,男人对子嗣应该比对妻子更看重才是,可李世民却带上了长孙氏而不带他们的儿子。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李世民对他们孩子的保护,毕竟玄武门也算不上多安全,秦王府才是更安全的地方。

  可实际上呢?

  为了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将他所能动用的力量全部安排在了那里。天策府诸将士,他手下的精兵,秦王府留下的,不过只是几名侍卫。

  如若玄武门事变失败,李世民还可以靠着这些心腹部下逃离,可被他留在秦王府的那些妻妾孩子呢?难道说,他就这么相信李渊和李建成在他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之后,他们还不会对他的子嗣出手?还是说,李世民有绝对的自信,他肯定不会失败?!

  雅歌不是李世民,所以不知道他的想法,但他毕竟不是历史上那个真正只有八岁的李承乾。他所表现出来的心智,比八岁的孩子早熟了许多却又不会太过。而他和李世民之间,也不只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因这八年间李世民还不是君王。

  虽说武德七年之前李世民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征战,但作为长孙氏长子的他还是能在李世民每次回来的时候和他亲近一番的。自己的儿子和李世民关系好,长孙氏自然是乐见其成并且愿意不着痕迹的帮自家儿子一把的。所以雅歌与李世民之间,还真有那么几分父子情谊在里面。

  跟随在长孙氏的身后,雅歌仪态端庄,腰间悬一与他身高相宜的佩剑,英气与儒雅并存,在李世民的属下们不禁眼前一亮,觉得此次兵变又多了几分胜利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