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只想做个摆摊达人第46节(1 / 2)





  她就卖点手工绣花鞋,虽然不用什么本钱,可她一个人一天也顶多秀个几双,有时候还一天都卖不出去一双。

  都是摆摊的,她一个月挣的钱也就勉勉强强,存不下几个钱。

  家里就跟掐算好了似的,只要她手头有了一点积蓄,就像鲨鱼闻到血一样,全家人想办法从她手里扣出去。

  为了这个,她婆家都不给她好脸色看。

  “没钱,我真没钱!”这次她坚决不给钱。

  弟弟看她的眼神马上变得像看仇人一样,还叫以后死在外面,都别回家了。

  大姐伤心的抹眼泪,最终还是给了弟弟两百块。

  余意像只猫头鹰一样,蹲在小板凳上,远远地看着她哭,也不好上前劝她。上次她跟大姐聊绣花的话题,技术啊,派系什么的,搞得大姐很紧张。生怕她学了自己的手艺去,这会她去劝她,怕不又被误会自己想套近乎,偷学她的绣花手艺。

  “哈哈哈!你这姿势是跟谁学的呀?”张寅声音传到她的耳朵里。

  余意惊喜的抬头,张寅一身新衣服,精神抖擞地走过来。她高兴得差点从小板凳上载下来,张寅扶了她一把,稳住了她的重心后,拉她站起来。

  “回来啦?”她眉开眼笑了看着他,又可以不用吃炸酱面了。

  “嗯!刚下的飞机。”张寅嘴角上扬,点了点头,又皱着眉头看着她问,“怎么没什么精神?”

  “天冷,又没什么生意。”余意打了一个哈欠,下午还得去火车站给老顾客送货,一天天的,光挣钱,都没时间享受生活了。

  “到饭点了,陪我吃火锅去吧。”余意同意的点点头,她想吃小肥羊了。

  到了餐馆,里面人气爆满,大厅里三四十桌都是热气腾腾的老式铜火锅,显然这家店的口味不错。张寅把她直接领进了包厢,进了包厢,里面有3个男人正在里面聊天。

  一桌子菜都没有动,显然是在等他们。

  张寅拉开一张椅子先让她坐下,又坐到了她的旁边。

  “这几个就是我从俄罗斯找回来的兄弟,以后就跟着我干了。”他挨个给她介绍。

  其中的大圣和胖子她是见过的,那次收购她的盖碗就是他们两个拿的钱。另外一个是她的老乡,也是南省人,名叫吴朗,外号胡狼。

  他们三个对她很客气,纷纷叫她余意姐。

  看着忽然多出来的三个二十,三十岁的壮汉弟弟,余意笑得非常慈祥,就差没给改口红包了。

  他们三个困在俄罗斯,因为没钱买机票,又没证件,就在那边的倒爷圈子里面帮人看摊打下手。直到张寅过去找到他们,拿钱去警局交罚款,拿回扣押的护照,带回来。

  现在投靠了张寅,在北京也没有地方住,张寅这次挣的几万块,除去本钱,基本都花在他们身上了,也没钱买房子,就跟余意商量着,让他们先住到仓库院子那边去,以后就是跟着他先干几年,挣点本钱再干回老本行。

  余意无所谓,反正房子空着,有人住可以添点人气。前天她又买了一个老破小的院子,花了一万五,也放着没功夫去管。

  等明年开春了,再找人整理一下,出租给来京城打工了人住。

  现在她也是京城有五处房产的人了,住房自由已经实现了。

  天气越来越冷,呵气成霜。

  余意就不耐烦摆摊了,晚去早归的。站在大街上冻得手都拿不出来。买个烤红薯捂手吧,一会儿就凉透了,手套什么的根本不管用。

  张寅他们挣钱的热情很高,一个月跑三趟,剩余时间跑服装工厂,下订单,拿货。

  可惜本钱还是太少了,又没有关系跑个贷款什么的,不然还想把古董店开起来。

  到了12月,晚上气温到了零下6度,中午也只有3度左右。余意干脆不摆摊了,搬到了温暖的公寓楼住。

  只在每周三,国际列车发车这天,开车装一车衣服去火车站给老顾客发发货。他们在俄罗斯国内时,就已经收到了余意发过去的传真。关于衣服的式样,大小和价格都已经标明。他们只要在购买的衣服型号上面打钩,写上需要的数目,再把图纸传真过来。

  等他们到京城后,只需要在回程的时候等在火车站,就能收到余意送来的衣服。省时省力,还有质量保障。

  毕竟这个时代的衣服鞋子,质量差的真的非常非常差。他们性子直,根本不检查质量,很多人都是买回去才发现上当了。

  现在余意提供的衣服等于是一种品牌,拿货省心省力,价格公道,没有后顾之忧。

  余意的这种经营办法是独门生意,到目前为止,一周发一次货,一次能发出去一千多件。

  只算11月中旬到12月份这一个月就发货四千件,纯利润挣了小80万。跟张寅他们四个人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跑列车挣的利润差不多。

  不过,没法去俄罗斯捡漏,想到那些漂亮的古董首饰什么的,余意还是觉得有点浪费机会了。

  ——————

  公寓的小套间,余意只换了张新床就原样住进去了。钟点工打扫卫生很干净,加点工钱,连衣服都帮忙洗。她再也不用一睁开眼睛就愁着要洗衣服,倒马桶。

  吃饭的问题也好解决,自己做饭的话,小区里面有超前的购物中心,外面有菜农挑过来的新鲜蔬菜。楼下还有多家饭店,打电话点餐,老板亲自送外卖。

  小生意走上正轨,空余的时间多了起来,她干脆又去报了一个学语言的夜校,外国语学院的老师来上课,学习阿拉伯语。

  她觉得自己学习语言上瘾了,每天不背几个单词都不舒服。

  报了语言班以后,家里的镜子,床头,冰箱上全部贴满了小抄。每天一睁眼,就能见到这些小抄,朗读记忆几遍后,就觉得特别安心舒畅,比挣钱都有满足感。

  白天暖和的时候,她还跑去潘家园捡漏。当然,这里可没有俄罗斯那种全部都是真货的好事儿。

  里面的东西,九成九都是假的,她就是去看个热闹。里面的摊位可比秀水街多得多。有三千多个,店面,大棚子和地摊都有。店面不用说,都有主,大棚子要是空着,你就能进去摆摊,里面有人了,就要往别处找。其余的地方,交个一块钱地摊税就能合法摆摊。

  作为一个非常不专业的捡漏人,她对里面的文玩核桃,手串,木头雕刻,象牙制品,玉,朱砂,瓷器,等都只知道一点皮毛。

  加上也没什么地方放,所以她就把目光放到了彩色宝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