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24节(1 / 2)





  无论冉家父女对自己有什么安排,都是他们的事, 自己不可表现的过于热切,因而见到冉念烟时,冉明只是执晚辈礼,又祝贺了弄璋之喜。

  他见到冉念烟时却很惊讶,虽然早知道这位姑姑比自己小,没想到如此年轻,只是眼神果决,气度沉稳,难怪寿宁侯事事都要与这个女儿商议。

  冉念烟不说闲话,只是把一张纸送到冉明面前。

  那是为他父母迁葬的地契书,冉明家中困窘,埋葬父母的地都是乡人施舍的,他多年的心愿就是能置办下土地,把父母合葬,他没想到府上竟无声无息地完成了他素日的心愿。

  冉明当场泣不成声。

  同时他心中也明白,连如此细小的秘密都能被眼前的女子察觉,其实他也在此人股掌之间而已,更不敢有丝毫造次。

  冉家三爷看冉明接掌家业已成定局,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撕破脸,可就算这样,侯府就能成为自己的掌中之物了吗?二是做个顺水人情,把冉念烟好生送走,将来在徐夷则面前尚可美言几句,两家各留一线。

  与其什么也得不到,反倒落了一身不是,不如留个好名声,将来在朝廷上总会有仰赖徐夷则的地方。

  倒是父亲把她留住,吞吞吐吐地想问她什么。

  冉念烟笑道:“咱们是至亲骨肉,还有什么不好讲的?”

  冉靖这才僵硬地问道:“你娘……也要一同去,是吗?”

  冉念烟微微诧异,这不是早已决定了的事吗?父亲为什么还要问?转念一想,可能是舍不得母亲走吧。

  但是这么多年,两人一直是分开的,不是也过来了吗?怎么事到如今忽然含糊起来?

  冉靖怕女儿觉得自己婆婆妈妈,赶紧摇头道:“没什么,我随口一问罢了,你不必往心里去。”

  他到底是不放心徐问彤离开的,虽然不在一处,可一想到曾经的结发妻子就在临近的徐家,他便觉得安心,就算有任何需要他的地方,他也可以第一时间伸出手。

  可这么多年过去,她有女儿的照应,几时真用得上自己?往后更是有出色的女婿在跟前侍奉,自己这个辜负了她的人愈发没用起来。

  他叹了口气,把女儿送走。

  冉念烟到底不谙于男女间幽微的情愫,隐隐觉得古怪,却摸不清根由,回去徐问彤恰好问起在冉家是否顺利,冉念烟便顺便提了一句,父亲问她是否要同去西北的事。

  她不曾想,母亲竟也沉默了,一夜未能合眼。

  第二日,冉念烟一边看顾孩子,一边盯着从荣寿堂借来的几个丫鬟打点行囊,小家伙也不怕生,人们来来往往,他依旧睡得安稳。

  徐问彤来执中院,冉念烟还奇怪,问她:“娘,出发的日子掐着手指头就能数出来,您那边都准备好了?”

  徐问彤把外孙接到怀里,逗弄一阵才道:“盈盈,娘不带那么多细软过去,平平安安把你送到,看你们都安顿了,我依旧回京城。”

  冉念烟愕然:“娘,这样两地奔波……实在太辛苦了,大同虽比不上京城的繁华,但总兵行辕总还是过得去的,不会亏待了您。”

  徐问彤摇头,只是道:“你外祖母还在京城,咱们一下子都去了,又没有定好归期,岂不是叫老人家伤心?你若不去,夷则孤身一人在那边又不是长久之计,娘还年轻,这样两头照应着,大家都可安心。”

  冉念烟觉得些道理,她之前去荣寿堂拜别时,也和母亲一样满怀愧疚,反倒是外祖母把心放得宽,劝道:“年轻人总有自己成家立业的一天,总围着我们这些老东西打转,岂不是浪费了大好青春?只要你们心里念着我就行了,外祖母身边少不了服侍的人。”

  如今虽然是清平年代,路上不至于遭遇危险,可冉念烟总觉得有些蹊跷。

  她总觉得母亲在欺瞒自己,明明说好的事,一夜之间就变卦了。

  可这些也只能稍后再议,说不定到了大同,母亲住得习惯,孩子也渐渐大了,她就会改变现在的想法。

  出发那日,徐家、冉家都来相送,朝廷也派了使者护送,算是表达对裴家一案平反昭雪的态度,也是向外人昭示,皇帝对徐夷则的赞赏与信任。

  有官军和镇国公府亲兵同路,这两方的旗号就是最显眼的保命符,就算有不轨之徒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冉念烟最担心的并不是安全问题,而是儿子是否吃得消,到底是个一岁不到的孩子,纵使坐着最宽敞平稳的马车,依然比不上家中舒适。

  徐问彤是过来人,早有安排,说带着孩子行路,倒也并非难事,就是怕奶水不足,或是犯了小病小恙没有及时请大夫医治,拖成大病。

  这些问题也不难解决,临出发前,冉念烟让郝嬷嬷从城里挑了几个身价清白、身体康健、相貌端正、三代以内无恶疾的乳母,冉念烟又亲自筛选一轮,留下三人,从进府起就不叫她们吃外面的东西,每日饮食都是专人准备,不掺一粒盐。

  大夫也请了两位,大人孩子都有了照应。

  一路无事,除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几个随行仆妇,其余的人到达大同时都还算精神抖擞。

  冉念烟尤其激动,这和她自己与徐夷则相见不同,怀里的是他们的孩子,这样的重逢便更有意义。

  大同守军早已在驿亭翘首以盼,四周更是围满了慕名而来的民众,将官道挤得水泄不通。

  大同是四战之地,总兵的威望往往高于一切文臣,在这里,总兵便是他们的父母官。来来往往那么多位总兵中,唯有现在这位最为年轻的最让他们满意。

  再没有烧杀抢掠的突厥人,百姓的生活恢复了安宁,连面目都带着喜色,他们慕名而来迎接这位总兵的夫人,这有这样才足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激与爱戴。

  内眷的马车在驿馆内停下,走了这么长的路,现在才真正放松下来。

  驿馆的仆妇们热情地将冉念烟等人迎下车,在正堂行过礼,徐问彤见女儿面上不显,心里明显是想着徐夷则的,便帮她问道:“总兵大人现在何处?”

  仆妇笑了,道:“大人忙于公务,极少出军营,我们大同的百姓都想见这位保国安民的大人呢,自然要只缠一会儿,还请夫人们稍等,驿馆里安排了戏班,虽比不上京城的戏班子,却只当看个热闹,听听我们本地的土戏吧。”

  又有几位官家太太模样的妇人来了,递了帖子,竟是本地州县长官的夫人们。

  冉念烟从容行礼相迎,那些夫人们也不见外,都说是自己来得突然,本应等行辕那边安顿好再来看望的,只是等不及瞧瞧裴总兵的夫人、京城里侯府的小姐。

  几人饮了茶,聊了些本地的风土,戏台上大戏开锣。

  冉念烟把孩子交给乳母中最稳重的方氏,看着方氏白净而安宁的面容,冉念烟总是不经意想起夏奶娘。

  每次方氏看着孩子时,冉念烟总会想起,自己也曾被这样一双眼睛注视过——那是夏奶娘眼底最纯粹的慈爱和练习。

  这一世,若说最对不起谁,她到底还是愧对了夏家,无论是奶娘还是夏师宜……

  想到这里,不禁怔怔,被身边的知府夫人唤了一声,才抿嘴笑笑,目光重新移向戏台上粉墨登场的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