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农门长孙逃荒记第27节(1 / 2)





  所以,既然咱们家现在暂时不缺银子,二叔与其想法子去筹谋生计,倒不如把识字的事情重新捡起来,届时,我再去书肆买些讲农桑的书回来,二叔多看看,运作起来更为方便些。”

  周二柱瞪大了双眼,向来沉稳的人此刻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火热了:“真的?像我这样只会闷头种地的人,也能当官儿?”

  一家子齐齐看向周长宁,只见他笑着说:“这朝廷里,有精于算学的人,有擅长修史的人,可见,只要能把自己懂的东西做到更好,乃至最好,都是朝廷所需要的人才,二叔多钻研钻研农桑的知识总是没错的。

  不过,二叔也莫要抱太高期望了,毕竟不是正统科举出身,即便运作得当,官职也不会太高,还望二叔届时莫要嫌弃才是。”

  嫌弃?这是不可能的!周二柱连忙摆手,旁边的杨氏也面带笑意地叮嘱他道:“听见长宁说的了吧?你又不是天生脑子笨,可要好好用功,早日把识字的事情捡起来,正好,就当给长平做个榜样了。”

  周长平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也不管他爹娘到底说的是什么,便连连点头,惹得众人失笑不已,只不过,饭桌下面,李氏却是不住地踢着周三全,以做提醒。

  毕竟,大哥大嫂生了个出息的儿子,后半辈子不用愁了,眼看着长宁想法子能给二哥也谋个官职,就算是个九品芝麻官儿,那也是脱离了普通百姓的阶层啊,总不能到时候兄弟三人,就他们三房过得最差吧?

  李氏可不傻,虽然她和周三全成婚这么长时间还没有身孕,但他们正值壮年,身子也没什么问题,总有一天要迎接孩子的到来,那么,提前为自己的儿子打算一二,也未尝不可啊。

  李氏的动作虽然隐蔽,但是饭桌也就这么大点儿地方,众人眼明心亮,谁还能感受不到饭桌底下的“暗潮汹涌”呢?周二柱高兴过后,想到这一茬儿,脸色又不免有些讪讪的。

  就连周大新,也一脸吞吞吐吐的样子,尽管心知肚明这朝堂又不是自家儿子的一言堂,说给谁官职就能给谁的,但是他们兄弟三个向来感情好,总不能因为这件事情让三房和他们生了隔阂吧。

  幸好,周长宁很快便看向自家三叔道:“爹,您和三叔先一边识字,一边搜寻一两个铺子,咱们家总不能坐吃山空,总要置办些产业,一则多个进项,二来也是为了能给后人多留些东西。

  若是需要买人来打理铺子的话,可以去问管家寻可靠的牙人来,如果我所料不错,等到王爷登基,朝廷必定会有一番大清洗,届时再去买人或者铺子的话,价格也会比平时低上一两成。

  不过,铺子的事情暂且不用着急,待我的官职下来再说,你们作为平民百姓过去和作为官眷过去,牙行愿意拿出来的铺子肯定是不一样的。

  至于之后的事情,只能说,我心里有了计划,但具体什么时候能实施,还得等我摸准了朝堂的情况再说,总会想法子给你们也找些差事做的。”

  有了周长宁这话,李氏顿时心满意足,笑呵呵地道:“听听长宁这些话,多有条理的,也难怪会被王爷看重做事呢,你放心,你三叔识字的事情就由我来负责督促他了,绝对不会让他给你拖后腿的。”

  一家人脸上都带着些笑意,可谓是皆大欢喜了,唯有周三全苦着一张脸,说起识字的事情,大哥早有基础,二哥性子稳能坐得住,也就只有他,打小好动,看见书便觉得头晕,也不知道若是他卡在读书识字这一关的话,爹会不会动用起久违的拐杖来。

  第八十二章

  登基大典由礼部筹备, 在坐上龙椅的人选已经确定了的情况下,礼部自然不可能在这个档口给怀王找麻烦,一个个都对登基大典的事情格外上心, 有的官员甚至把被子都拿到礼部去了, 一副要持久作战的架势。

  当然了,这些都和周长宁暂时没有多大关系,从青石镇到现在, 一大家子往往刚在一个地方落脚, 没过多久又得被迫搬走,现在好不容易能够长期在京城扎根下来了,自然该好生享受一番这难得的安宁清闲的生活。

  周长宁更是趁着授予他官职的圣旨还没有送来的这段日子,陪着一家人好好地将大半个京城逛了一遍, 还带着一大家子去郊外的小庄子上小住了几天。

  不过, 原先就在庄子上当差的人,他也并未更换,倒不是对怀王就百分百地放心了,只是眼下他们家还不属于官宦人家的行列,即便叫来牙行的人, 一时间也挑不到合适的人, 那还不如先保持现状呢。

  叫周老爷子和周大新三兄弟最为惊喜的就是那些田地了,周老爷子这辈子可以说就是靠着一亩一亩攒下来的土地,这才养活了一大家子人的, 对土地自然有执念。

  受他老人家的影响, 周大新三兄弟看到这连成一片的五十亩地,也是格外高兴, 甚至超过了一家子刚到京城落脚时的那种兴奋。

  不过, 即使再喜欢种地, 五十亩地的活儿可不是周家三兄弟就能干下来的,原先的主人是找了附近的佃农,周长宁让庄头去问了那些人,愿意继续租这块地的话,就得重新签订租契,此外,他便没有做任何变更了。

  倒不是周家指望着地租过日子,不肯让佃农轻松半分,只是,怀王赏赐下来的这一片土地,和其他官宦人家的土地是连着的,周长宁连个一官半职都没有,贸然降低地租,把自家格外凸显出来,只会惹得旁人家不满。

  在还没有打听清楚附近都是哪几家的时候,在自家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周长宁是不会乱发善心的,也幸好,周老爷子等人可怜这些佃农归可怜,但也知道其中利害,并没有开口劝周长宁什么,因此,周家的地租便和旁人保持了一致,仍旧收的是四成。

  登基大典当天,皇宫附近早有守军戒严,当然了,普通百姓也不会大着胆子跑到皇宫周围去看热闹。

  周家人虽然同样关注着登基大典的进行情况,但是,他们更关心的,还是授予周长宁官职的圣旨什么时候下来。

  幸好,怀王登基之后也并未忘记周长宁以往的功劳,登基当天颁布诏令,减免赋税三年、大赦天下之后,没过几天,便对追随自己的功臣们进行了封赏,周长宁混在其中,名字是陌生了点儿,但是皇上给的不过是一个小官,也就没多少人注意了。

  是的,新皇授予周长宁的官职是在史阁著作局担任校书郎,乃正九品官职,虽然品阶不高,但任职要求却不低,大都是由及第进士中的佼佼者来担任的,只有极少数,才能避过科举考试、走其他渠道而得官。

  显然,为着周长宁的官职,新皇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的,周长宁虽然有才,到底年纪尚小,贸然将他拎到朝臣面前,只会引得群臣不满,就连他自己,任用这样一个少年,心理亦是有不小的负担,倒不如让他在这著作局多打磨沉淀几年。

  这也正巧符合周长宁的心意,他对这个时代的了解尚且停留在极为浅显的层面上,即便现代学习到的许多知识让他在眼界上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但是,知其然还要志其所以然,他想把更多的东西带到这个时代来,届时免不了要经受一层又一层的考校,否则,只怕经不起有些人的细问。

  若是现在一下子授予他一个正三品的官职,他无法胜任,也证明怀王这个上位者心太大了些,那么,周长宁只怕即刻就要考虑起和家人远遁出海的事情了。

  话说回来,这样一个“九品芝麻官”其中牵涉的弯弯绕绕,显然是周家人无法理解的,但是,他们清楚的是,自家长宁当官儿了,就算是九品小官,那也让他们老周家自此,从泥腿子一跃成为了所谓的官宦人家。

  这是阶层的跨越,因此,周家人的激动可想而知,周老太太难得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好菜,老爷子亦是让周大新去买了好酒,在饭桌上,和三个儿子喝了个痛快!

  周长宁嘴角噙着一抹笑意,在昏黄的烛光下,看着家人的激动兴奋,这是他从未体会过的温情时刻,也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为之奋斗的动力所在!

  家里的大小事情一一有了着落后,周长宁便去著作局任职了,显然,他的年龄让同僚们极为惊讶,即便是他名义上的顶头上司,在看到他稚嫩的面容、又问了他年纪之后,脸色也是变得古怪了起来。

  事实上,新皇可不是那等过河拆桥的人,对于帮着他荣登大位的功臣们,他自然是放在了心上的,更何况,因着功绩和年龄这两大特点,周长宁在一众功臣中也是极为特殊的那一个。

  所以,并非是随手给了个九品小官,就把人扔到一边去不管不问了,这著作局的“最高长官”著作郎可是得到了新皇特意的叮嘱,这才有了他今日对周长宁的问询。

  周长宁谈吐有物、进退得当,显然是暂时得到了这位陈大人的认可的,亲自将人带过去,安排了位置,又叮嘱了些细节,让一旁的同僚们不住地向着这个方向投来好奇的目光。

  谁能想到向来严肃沉稳的陈大人,竟然还有这般絮叨的一面呢?像个妇人家一般,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这位新来的同僚,是陈大人的子侄呢。

  事实上,陈大人也是看到周长宁,想到了自己家的儿子,两个孩子恰好年纪相仿,想着周长宁初来乍到,面上从容,指不定心里有多么忐忑不安呢,这才对他多关照了几分。

  周长宁自然感激这位上官的好意,对于同僚们打量般的目光,他回看过去,报以善意的一笑,这才开始看起陈大人方才交给他的、著作局里的一摞藏书来。

  他到底不是通过正经科考走上来的,依着新皇的意思,想必还得在这著作局待上好几年,既然如此,力求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的周长宁,自然不会对自己目前的官职有所懈怠。

  正好,像这些科考会用到的名家典籍,恰恰也是他的短板所在,正好可以借着“工作时间”,拓宽一下自己的知识面,也让自己对这个时代以及之前时代的发展脉络有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本朝官员的俸禄和福利待遇都不低,据说是开国皇帝定下来的规矩,有了足够的银钱让官员们养家糊口之后,若是再出现贪官污吏,那可就不是朝廷不仁,而是为臣子的不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