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2章(1 / 2)





  本达这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历朝历代都少见的人。他入职国子监祭酒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持女学。

  教书育人无论是什么年代都是朝堂国家的重中之重,作为已享利益者的李如意也不得不承认,统治阶级所掌握的书本知识是他们屹立不倒的根本和支柱。

  房公房白林之所以能被天下读书人所尊敬,视为李朝之师也是因为他的有教无类。广开书门,寒门学子也可拜于门前,伸手触摸到他们凭自己的出身可能一辈子都够不到的黄金屋,颜如玉。

  如果说房公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和博学的知识敲开了李朝的文化风气,让世人知晓读书能够改变命运。不光是世家子弟能够通过家族推举入仕,寒门子弟也能攥着那一本本书鱼跃龙门,建功立业。

  而本达能抛开世俗之见,让女子也能够有机会站在书房里,真正让人佩服他的胸襟。

  但如意和周乐言乃至崔甫都没想过让本达主持建学一事。

  原因很简单,本达得罪的人太多了。

  那时候圣人有意为如意铺路时,如意还很小。圣人刚露出口风时,满朝文武迫于圣人的压力没有一个敢吱声的。

  一方面是觉得女子读书可以,但建学堂当真是多此一举。能读书的小娘子那必然是大族女,家里岂会请不起先生。而普通百姓人家的小娘子哪里有那功夫读书。一方面又了解圣人的心思,却觉得已经有了公主,圣人又不是不能生,公主已经有了,皇子还会远吗?

  圣人见朝堂鸦雀无声,竟也收了声不再提此事。满朝大臣皆松了一口气,谁也不想顶撞圣人不是。

  可万万没想到等了许久,本达坐稳国子监祭酒,第一件事便是上书奏请建女学。李朝一片哗然,而圣人等待许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坚决果断的旨意,让朝臣明白这回圣人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再加上迟迟没有皇子出生,众人退让了。

  但退一步,不代表他们能咽得下这口气。你本达可太行了,悄默声儿地抱上了最粗的那根大腿,一路高升直达人生巅峰就不说了。更让人来气的是你还早早的就准备好了条项,连书馆建在哪都想好了,让他们这些人连着个飞黄腾达的尾巴都抓不住。

  这不显得他们与圣人离心,办事不利么?

  一时间,本达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今储君已立,本达还被众人排挤着。若不是因为国子监本就是国家学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门楣,怕是贵族子弟都没人去。

  但本达太洒脱了。他该干嘛干嘛,颇有魏晋名流之风,自然无忧。

  周乐言此时提起本达也不是没有缘故,建学一事势必要国子监祭酒出来走一走遛一遛的。

  如意难得觉得有些棘手,因为她,圣人已经坑过本达一回,如今她还要再坑人家一回,有些下不去手。

  她是见过本达的,崔琰也一定不知道,若不是本达长得不是很好,本达很有可能取代他成为公主的老师。

  但即便如意选了崔琰为师,圣人也无甚意见。只不过后来若是再召本达入宫时,还会带着如意一起听一听。

  诗词歌赋,史学政闻没有,倒是听了一堆天地玄黄,阿弥陀佛。

  小的时候如意也迷茫过,这本达大人怎么回回说的都不一样。印象最深的是她问本达:“先生,佛家曰有来生,当真有来生吗?”

  这可能是千千万万人都难以回答的问题,本达那日穿了一件道袍,眯着那双快要看不见的小眼睛,哈哈一笑,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答道:“臣不知,臣没死过。”

  这般义正言辞掷地有声的回道也是震得如意愣了愣。

  便听本达又道:“公主可知景教?”

  如意点点头,景教自波斯而来,那时还是房白林亲自接待。在西市建有“义宁坊波斯寺”,入了李朝后为发展信徒,甚至还将教义译成李朝文字。让如意比较无语的是,寺门口还挂了圣人的画像。也算是将大腿抱到了极致。

  “景教里有一条,劝人向善,吃苦耐劳。守戒奉主,等死后他们的主复活后也会把他们复活,走向极乐。”

  “世间教义大抵如此,不是为了今生便是为了来生。人生于世多有烦恼,心中若是有了依托,便有了希望。此刻种种也会觉得尚且能忍受了。更何况教义大多劝人向善,只要不损害朝廷的利益,那有何不可呢?”

  彼时的小如意懵懵懂懂,看不懂圣人眼里的意味深长。但如今她站在高处,已能体会两三分当日的本达是多么智慧。还有她阿耶最后那一笑是什么意思。

  正因她敬佩本达,又对他有些许难言的抱歉。而建学的推行势必要伤害到许多人的利益,故而格外惆怅。

  虽说清河崔氏欠她这么大一个人情,她这回可不会手软,定是要崔氏去给她蹚水,做挡箭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