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分卷(87)(1 / 2)





  殿、殿下他身边那人是个吏部的高官,此时正愣愣望向前方,茫然地伸手一指,温大人他怎么?

  温大人?

  明晖一愣,猛的转过头去,果然看到吏部侍郎温朝正上前一步、似是有本要奏的身形,顿时比他旁边的大臣还要惊讶。

  温朝其人,在朝堂上一向低调,从来都是非大事不启奏。虽然身居高位,但上朝时的存在感却还比不上最末等的小官,唯有私下与之交流时,才能体会到此人有多么圆滑玲珑,简直让人无从拿捏。

  对于这点,明晖很有发言权。

  自从温朝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从沅州凯旋后,他便第一时间找上了对方,想要旁敲侧击出沅州赈灾的情况,以及其中有没有油水可捞但不料,前者的口风竟分外严密,简直超乎明晖的想象:除了一些人尽皆知的表面信息之外,他完全没有从温朝嘴里套出任何话,也根本没法从那日一来一往的官腔之中,分析出对方是否有意对自己投诚。

  如果说整个吏部早已尽收明晖麾下的话,那么温朝这个人,就是最大的变数。

  不过好在,温大人是满朝文武公认的圆滑玲珑,他深知如何才能让二皇子放心即便从未明显展露出归附之意,但他的一举一动都往往合乎明晖心意,在宫外得了什么好东西会进献到乾王府,上朝时也尽量降低存在感,从不胡乱出风头,简直比那些吱吱喳喳的蠢货们要省心得多。

  可是现在

  明晖拧紧眉头,盯着温朝忽然出列的背影,眼神中半是奇怪半是警惕。

  没听说最近有什么大事发生,这不符合温朝一贯的作风啊

  陛下,臣有本上奏。

  此时甫见温朝上前,就连皇帝都稀罕地看了他两眼,点了点头,温爱卿,准奏。

  温朝微微一笑,手持笏板,恭敬地弯身一揖到底,缓声道:禀告陛下,臣先前在沅州赈灾时,曾于机缘巧合之下,和城中新任不久的知府结为好友;直至回到京师后,也仍然与之有所通信,多日不曾间断。简要讲完背景,他微微一顿,语气端肃许多,又接着道,这位知府大人近前曾给臣来信一封,其中提及了一桩奇事:沅州城中冬阳高照,略微回暖,年前的积雪都已化入地中,想必来年定然收成不错;但古怪的是,城郊那边的沅山附近,却连日雨雪不断,还时常被大雾所笼罩,远远望去都看不得分明,实在奇异得紧

  这厢温朝的话音刚落,别人还没反应过来,便见皇帝忽然神色微变,竟是猛的从龙椅上站起身来,语气讶然到无从遮掩,半晴半雪、大雾罩山?你所言可是当真?!

  此乃沅州知府亲笔所写,温朝不敢卖关子,立刻肯定地点了点头,他是边关调任,上任不到三年时间,对沅山了解不深,从未见过此等奇景但臣不才,身为京官,却多少有所耳闻:史书有载,前朝武帝受五色庆云之召,往沅山举行封禅大典之前,也曾经出现过这种山上雨雾不断、城中却艳阳高照的神异现象!

  经他这么一说以后,不少人才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堂下顿时响起了私语声:历代圣明君王前往沅山封禅,都是受五色庆云而感召,但唯有武帝时期记载下了庆云出现之前的种种异象

  沅山的五色庆云家喻户晓,但其前兆却鲜为人知,温大人果真博览史书!方才陛下说半晴半雪、大雾罩山时,臣还完全没能想起这茬呢!

  所以说如果这当真是五色庆云的前兆,那我朝岂不是也将有一位在沅山封禅的圣君?!

  陛下贤明仁爱,天下盛世太平,先前还有白狐祥瑞出世,这回也定当不会错,一定是五色庆云!

  果不其然,正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档口,大殿角落里的钦天监正也突然出列,恭恭敬敬地向皇帝下拜道:启禀陛下因为此异象仅在前朝武帝时有载,无法确认真伪,所以钦天监在接到温大人的折子后,也不敢轻易向您上奏此事,以免误传,还请陛下恕罪

  皇帝摆了摆手,平身罢。朕知晓钦天监的规矩,不会怪罪。说完,他转头看向温朝,语气里难得带了几分急切,不过温爱卿今日特意提及此事,莫非

  正如陛下所料!

  温朝笑了笑,语气也相应地抬升了些,双膝一屈跪拜在地,行了个大礼,听上去分外喜庆道:恭贺陛下!今晨沅州有急报入京,传来切实消息:沅山山顶上突现五色庆云,以赤、金、青、白、黑五色为聚,是为大瑞!此乃陛下贤明仁圣,德至山陵之兆,为我天承朝如天至福臣等欣喜鼓舞之甚,恳请陛下前往沅山,行封禅大典!

  闻言,众臣也都机灵得很,赶忙叩拜高声道:臣等恳请陛下前往沅山,行封禅大典!

  殿内山呼海啸般的奏请声不断响起,每个人都在为即将产生的政绩而欢腾。但皇帝看着这一幕,却不禁微微叹了口气,并未如他们所想般一口应承下来,反而沉声道:沅山封禅之礼,自古皆是千古一帝方能所为,或为前朝武帝,或为我朝太。祖朕自认功绩不达,民生未安,不比文景富庶丰饶,亦不比贞观政通人和,如何能有资格前往沅山封禅?未免太过妄自尊大了。

  所有人都没料到陛下竟会是这个反应,此话一出,众臣皆是一静,不由纷纷转头面面相觑。

  五色庆云都出现了,就是板上钉钉的封禅之兆,陛下还这么这么谨慎干嘛?

  然而任谁都知道,当今天子看着脾气不错善于纳谏,但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一向都很难改变,谁劝都不管用。

  若是这会儿陛下钻了牛角尖出不来,铁了心不肯前去封禅,那他们的政绩可怎么办?

  不能白白浪费了五色庆云啊!

  于是,大批臣子四顾一番,顿时争先恐后开始劝说,对皇帝大肆奉承,可后者却依然不为所动,坚称自己无法同太。祖之功勋相提并论,闹得大臣们个个愁眉苦脸,憋了一肚子气,却也半晌没处可发。

  他们好歹在朝为官这么久,对皇帝的性子也摸了个八成通透,知道对方一直有心励精图治,成为被后世传颂的千古一帝。

  原本沅山封禅便是个好机会但眼下,陛下坚辞拒绝,肯定是生怕自己这会儿去了封禅,往后却又没能打造出一个堪比武帝、太。祖那时的太平盛世明君的名声没了,反倒会被后世揪住这点日日耻笑,唾骂他自命不凡不可一世,这又怎么是好?

  倒不如干脆谨慎一点,压根不去,兴许还最少能在史册上有个谦逊知礼的批文

  当真是好深的一个牛角尖!

  大臣们这回倒是把圣意揣测了个八九不离十,奈何却不知如何能将固执起来的陛下劝服。他们打车轮战似的轮番上前,说得口干舌燥,但皇帝依然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眼见他们都累得差不多了的时候,便道一声朕意已决,起身准备退朝时

  忽然,最开始上奏的温朝大人又再次出列,恭敬道:陛下留步,还请听臣一言!

  皇帝动作一顿,转头看了看他,倒还是勉为其难给了温朝一个面子,你且说来。

  依臣之所见,祥云现世乃普天之福,不仅是上天对陛下的赞扬,还更是象征着我朝人才济济,万民安定,与先前东风围场中突现的白狐祥瑞同出一脉,互相得以印证。

  温朝拱了拱手,语气十分坚定道:而臣若未记错的话当时发现祥瑞的,理应是九公主殿下?这句话虽是以问句结尾,但显然他心中早已确定了答案,只微微一停便立刻继续道,九公主福慧双修,颖悟绝伦,有安定京城之功绩,得千万百姓之景仰,堪称为天选之女!此番沅山庆云凌天,想必不止是彰显陛下的仁德贤明,也还有九公主一份的福运在内既如此,陛下,您何不偕九公主共同前往沅山,行登封报天、降禅除地之礼,以全我朝的二度祥瑞之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