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1节(1 / 2)





  再往里,就是排满了桌椅的大厅,不少人都在奋笔疾书。此外,还有不少人没有座位,便站在角落里,手捧着书阅读。大厅三面都有门通往藏书室,门口有人值守,必须要登记之后才能把书拿出来翻阅。

  人虽然多,却并不嘈杂,偶尔有人说话,也都尽量压低了声音,几乎只能听见翻书和写字的沙沙声。身处这样的环境,很容易令人生出一种紧迫感——别人都在那么努力的学习,自己却还在蹉跎时光,怎么能不着急?

  于是两人也去藏书室挑书。

  宣公子注意到,有些书只有一两本,有些却有七八本。根据许公子的解释,却是因为有些书抄的人多,有些书生僻些,没几个人看,自然也少有人抄。除非任务板上出现,否则大家基本都是自己看什么书就抄什么书。好在馆中来者不拒,并不因为某本书已经很多就不收。

  两人在图书馆看了一会儿书,就出来了。

  出门的那一瞬间,宣公子不由微微一怔,若有所思的转过头看向室内,片刻后才回过神来,问许公子,“这图书馆里,怎么……不冷?”

  “嗯?”许公子微微一愣,继而反应过来,笑道,“宣少应该知道,这山上有汤泉。据说图书馆的地板下埋了铁管,引滚烫的汤泉水从中流过,因此室内才能温暖如春。咱们所住的那些宅子,也都是一样的设计,可谓是十分费心了。”

  “果然匠心独运。”宣公子道,“这样的心思,用在这里,却是可惜了。”

  许公子眼神一闪,心下却并不同意这句话。他听父亲说过,这个地方建筑之初,本来就只是为了给本地备考的士子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所以屋子才设计成这种形式,租金也十分低廉。

  他当然也明白,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心思,就是用来修别院甚至山宫都是足够的。但正因为这样,才显得这份心思难得。征州这片地方,的确很少出俊杰人才。唐家这样的家族,放在江南比比皆是,在征州就是独一份了,也可见一斑。

  因为难出人才,所以朝廷取士也不看重这里。三年一次的乡试,本府解额竟只有一两个。而且一两个人,会试基本上是不可能出头的。能够名列乙榜就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所以偶尔考中一个,那简直是行了大运。然而在朝中无人支应,想走到高位也难。

  所以同乡在朝堂上,是天然的盟友身份,唐家作为征州府最大的家族,在朝中经营也最久,出力扶持征州府的文教之事,力求能够多出几个进士官员,在朝中引为援手,那是很正常的。对唐家,对整个征州的读书人都有好处。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温泉山房得到了整个征州官场、士绅家族的支持,纷纷将子弟送到此处。

  所以事实上,就算周敏没想到用编书的方式请来几位先生,这里的人气也不会太低。有这些人带头,征州府的读书人恐怕大半都会道这里来。不过周敏到底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没有机会接触这些东西,所以根本没想到背后的这些弯弯绕绕。

  如今几位大儒住在此处,虽然于有向学之心的学子是好事,但也使得这里名声大噪,来了不少各怀心思的人。

  比如眼前这位爷,哪会在意征州府的读书人如何?

  说实话,许公子对他的来意,都还心存疑虑。所以等回到了宣公子的住处,没有外人在场,他才开口问,“不知侯爷到这里来,究竟所为何事?若有需要帮忙的地方,还请侯爷尽管吩咐。”

  却原来这位年纪轻轻、看上去不到二十岁的宣公子,就是当今皇后最年幼的胞弟宣斌。

  他出生那一年,当时还是普通官家女的皇后被选为皇子妃,因此一直将他视如福星。又因皇后一直无子,对这个年纪幼小的弟弟便当做儿子一般的疼爱,时常接进宫去照料。所以他竟是在宫中长大,待遇与一般的皇子皇女差不多,甚至论起圣眷或许还有过之。

  今上登基时,皇后全家都得加封,他身上就有了爵位和官职,这些年来屡屡加封。去岁皇后诞育皇子,外家自然又得了不少封赏,宣公子也被封了昌平侯。

  这样一位本来应该在京城中呼风唤雨的权贵,却突然跑到征州这么偏远的地方来,若说只是游山玩水,恐怕不会有人相信。但要说这征州府有什么值得他打主意的,却也不像。

  所以许公子才会对他的来意十分不解,出言试探。

  但宣斌显然没有跟他商量的意思,摆手道,“这你就不要管了。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我这里你也不必常来,你身份特殊,若对我过分殷勤,只怕反而惹人疑窦。”

  “……是。”许公子答应了一声,有些忧心的离开了。

  宣斌自然不会在意他心里在想什么,往柔软的沙发上一靠,点头道,“这东西不错,回头问问怎么弄的,回京里也给姐姐姐夫弄一套。”

  不过他也就是交代一句,自然有随行之人出列应下,而后去打探此事。而宣斌的注意力,却已经转到别的地方去了。

  他将那张借书卡取出来,放在眼前细细的查看了一会儿,便放在一边。

  身为如今所有外戚之中最得宠的那一个,通籍宫中,无需旨意便可随意进出宫禁的昌平侯,宣斌自然也可以轻易阅览各种皇家珍藏,就连内库的种种珍本孤本也翻看过,自然不会将图书馆里那一点书放在眼里。

  但图书馆里那种学习氛围,却是他在京城所不曾见过的。若能由朝廷出面,在京城也弄这么个图书馆,让人抄了各种书放在里头,供学子们阅览,似乎也不错。

  不过这个念头也一样只是在脑海中一闪而逝,最多回京之后在皇帝面前提一句。真正让宣斌在意的,是最近发生的事。周敏那边还在调查,但宣斌有自己的渠道,再加上旁观者清,对整个事情的脉络,反而比他们身在局中的人更清楚。

  四位先生聚集在这里修书,引来的可不止是学子们的关注,京城里也有不少人注意到了这件事。其中就有郑先生的政敌,如今官至礼部尚书的赵华。

  当年二人同在翰林院,郑先生处处都压赵华一头,自然也就成了别人青云路上的绊脚石。偏偏他自己没多少政治头脑,最后在赵华的谗言之下,与今上离了心。但他到底还有帝师的身份,皇帝对他也算敬重,赵华自然很不放心。

  得知郑先生要修书,生怕他弄出什么功劳来,又让皇帝想起这个人,便索性派人来捣鬼。

  宣斌在路上碰见了赵家的人,所以他虽然来得晚了一点,却对此事十分清楚。而他更知道,这图书馆一出,学子们的心都被收拢得差不多,这件事算是大势已成,再难以更改了。

  只怕他的计划,也要受到影响。

  正想着,门外忽然有人禀报,“侯爷,齐阿光在外面求见。”

  宣斌眉头一皱,但很快又舒展开来,“让他进来。”

  片刻后齐阿光出现在了门口,小心翼翼的行了礼,甚至不敢抬头看宣斌,低眉顺目的道,“不知侯爷想什么时候品尝那黄金米?小人也好下去安排。”

  没错,宣斌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正是因为黄金米在京城流行,他对此颇感兴趣,又正好遇到了齐阿光,被他撺掇过来的。

  齐阿光打的是什么主意,宣斌也能猜出几分,估计他跟那黄金米的主人有隙,想借自己的手去对付对方。不过他并不在意,如果黄金米真的是好东西,他自然要弄到手。能够赚钱倒是其次,在宣斌看来,这样的好东西自然应该献给帝后。

  但是到了这里之后,他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且不说里头还夹着唐家这样的世家大族,不好轻举妄动,就说这温泉山房,住在里面的四位大儒,还有聚集在这里的数百名士子,都十分棘手。黄金米虽好,但若事情闹得太大,只怕也不好收场。

  宣斌虽然年轻,但也知道外戚的荣辱都系于皇帝一人,行事可以张扬,但却要有法度。前头他才跟人一起发力,弄垮了怀州的程家,自然要引以为戒。

  这么想着,他语气淡淡的道,“此事我自有安排,不许你自作主张。”

  齐阿光心头咯噔一下,面色顿时微微变化。好不容易撺掇了这位爷回来,就是为了把齐老三家的产业占为己有,到了这个时候,岂有收手的道理?但在宣斌面前,他是不敢说什么的,再不甘心,也只能答应着退下了。

  等他出门离开之后,才有个人安安静静的走进来,在地上跪下,“小人见过侯爷。”

  宣斌哼了一声,脸色也缓和了一些,“你现在该说了吧,那宝藏究竟是什么?”

  跪在地上那人抬起头来,赫然竟是齐老四。

  宣斌之所以会答应齐阿光的撺掇,跑到这么个偏远的穷山沟里来,自然不单是因为黄金米,更是因为齐老四借着跟齐阿光出门的机会,找到了他面前,信誓旦旦的保证,这个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