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九零胡同养娃记第8节(1 / 2)





  小家伙似懂非懂的看着妈妈,点点头。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走在回家路上,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让范晓娟意外的人出现在面前。

  第8章

  来人是韩海单位里的蔡玉兰大姐。

  蔡玉兰跟范晓娟打小关系就不错,要说当初韩海找工作,还是拖了蔡大姐走的关系。

  蔡大姐是个破锣嗓子:“娟儿,你过来你过来,有个事想要跟你说说。”

  范晓娟领着男人和孩子,走上前去跟蔡大姐打招呼。

  刚开始蔡玉兰没看到韩江,还以为就范晓娟来接孩子呢,既然看到了索性就打开话匣子说了:“韩江,你回去也说说你弟弟,怎么回事啊,单位的周转房怎么都不要?”

  范晓娟眼前一亮:“分房?”

  周转房是个什么情况,范晓娟这一大家子都没听说过,忙拉着蔡玉兰问个究竟。

  蔡玉兰口才好,才几句话就把事情说明白了。

  公交公司八十年代初盖了一批筒子楼,当时单位里面人少,就租出去了一部分,后面租约到期收了回来,就作为周转房租给底下的职工,租金也不贵一个月五块钱。

  这事儿传出去了谁不愿意啊,可排号得按资格排,首先优先那些家里在京市没房的。

  韩海虽然住在嫂子家里,也那也不是他父母的房子,所以排号就排在前头,他不要,后面还有人要递补呢。

  这就得顺嘴说说九十年代城市里住房问题。

  从79年到90年,京市人口都是匀速上涨的,到90年为止,全市常住人口大约是一千来万。

  对比几十年以后的城市人口大井喷,这个时候的常驻人口其实不多。

  可耐不住城市规模也小啊。

  现在可是骑着自行车上班的年代,住的离单位就不可能有二三十公里,所以居住环境比之后世反而更拥挤,好多一家三代都挤在几平米的筒子楼呢。

  所以呢,公交公司能分一个大开间,可真让人羡慕啊。

  偏偏韩海,问了几次都说还没定。

  蔡玉兰露出痛心疾首的样子:“上回分房可是十年前,也就是这房子刚建成的时候,要等到下回分房,又不知道要等多久了,单位的土地有限,造出来房子也有限,单位都不敢说卖,怕引起群众矛盾。快三十平米的大单间啊,自己隔一下能出来三间房,单位里面的人为了这个名额没打起来,就你们家老二也不知道咋想的,问了几次都说想想,这么好的事儿有啥好想的呢。”

  韩江脸黑的跟锅底似的。

  范晓娟:“可能老二觉得怕搬走了不好跟我们讲吧,其实我也是很大度的人,要是他有更好的去处,不会留他的,你说呢韩江,这单位分房子多好的事儿啊,不要白不要。”

  大度人设立起来。

  心里已经暗暗欢喜上了,这要是硬要老二搬,总不能把人赶出去睡大街吧,这单位有房你还不要不搬走,就属于你赖皮了。

  但韩海为啥举棋不定,周转房跟单位集资建房还是有区别,韩海肯定是嫌出租屋呗。

  呵,想打老娘房子的主意,先赶出去再说!

  蔡玉兰问:“这房子到底要不要?”

  范晓娟扯了扯韩江,韩江斩钉截铁:“当然要!”

  得,你说能要就行,省得说我要赶他们走。

  之前担心把他们赶出去了无家可归去找居委会,可有了房子你能不搬?

  范晓娟露出来个笑容,一语双关的说:“玉兰姐,真谢谢你啊,咱们家老二可能是犯糊涂,不知道怎么跟我们说,回头你就跟单位登记一下,就说这房子韩海要了。”

  蔡玉兰点头:“还是你们主意正,行我回头跟单位说说啊。”

  蔡玉兰一走,韩江的脸色就变了。

  农村出息不大,所以能奔出来,兄弟两个肯定齐心一起奔,可他跟人齐心人家跟他齐心吗?

  ——————

  回到家里韩江都是闷闷的。

  范晓娟也没惹他,估摸着他心里也不舒服吧。

  本身他自己单位就没分房,两人结婚的时候买这么一个破屋子,结果还来个韩海过来凑热闹,住了一年又一年,来了以后就不说搬家的事儿。

  韩江是个很有骨气的人,也想着拼命挣钱,想让她过好日子。

  分房这种的事情不知道上辈子有没有,但是韩海两口子是一直住到了他们出国都没走的。

  想当初韩海过来,她这个当嫂子的还真很大度的说:“就让他们住在这里,等找到了单位再出去租房。”

  所谓借钱容易还钱难。

  借东西的,那历来都是大爷。

  结果招来了两只白眼狼。

  韩江回来以后罕见的露出疲态,吃饭的时候都兴致不高。

  很快韩海两口子就从外面回来了,倒座房里响起两人开灯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