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一百零八、群臣宴(1 / 2)





  宴席的位置已陆陆续续坐上人,显然宴会很快即将开始。

  三位贵女惴惴不安地落座,也不敢多言语,旁人问话也只是强颜欢笑。

  只希望,那位不要向皇上告状才好,但凡她随口说那么一两句,仅妄议圣上这一项罪名就能让她们吃不了兜着走。

  却说温知故随内侍穿过几道走廊,来到御书房门口,内侍停下脚步:“温员外郎请稍等,奴才先进去禀告。”

  温知故微笑:“劳烦公公。”

  内侍微微点头,快步进了御书房。

  少倾,内侍出来,对温知故做个请的手势:“温员外郎,请。”

  温知故轻轻颔首,抬脚跟在他身后走了进去。

  御书房里除了延庆帝,还有另外一人。

  延庆帝瞧见温知故进来,笑道:“温爱卿来了,我正与杜尚书谈论你此前递上来的折子,杜尚书说,不如问问你的看法,就把你叫来了。”

  温知故前几日上交了一本奏折,提出可趁冬季农闲时,组织农民或者驻地士兵在南方广为修建水库水渠,夏季雨水多时将雨水搜集入水库,水稻在种植过程中若需灌溉,再通过水渠将水库的水引过去,如此可在极大程度上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境况,且可耕种的农田面积也会增大。

  为配合这一工程,温知故还附上了经过她改良的水车汲水图纸。

  “这水车,听说汲水量并不大。”延庆帝指着图纸道,“朕与杜尚书顾虑的是,若是汲水量太少,水渠的水流失太严重,水流不到农田,那这个工程就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了。”

  温知故道:“臣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特地将现有的水车经过改良,使其汲水量比现有水车增大一倍。

  且水库的选址也有讲究,不可离农田太远。

  再一个,若是有条件,水渠不一定是寻常耗水量大的土水渠,比如若是当地盛产竹子,可做成竹水渠,竹水渠不仅能将水的损耗减少到最低,且建立和维护成本也不高。”

  水库蓄水,水渠通水,是现代很常见的农田灌溉方法。

  温知故在苏杭时发现,和庆国目前也有利用池塘蓄水,但是太小,不成规模,天气若是干旱些,池塘就不顶用了。

  “这竹水渠的流水量够大吗?”杜尚书问。

  温知故点点头道:“西南有一种竹,直径可达三十公分,用小一些的竹子问题也不大,只需多几根,南方盛产竹子,不是问题。”

  温知故说得兴起,展望道:“其实,若地理位置合适,比如当地若有植被茂密的大山,可直接在大山半山腰修建水塘蓄水,再从水塘里接上竹水渠,不仅洼地可做农田,连山坡都可变成农田。”

  梯田就是如此。

  她说到后面,双眼亮晶晶的。

  延庆帝和杜尚书不由得笑起来。

  延庆帝笑道:“你这脑瓜到底是怎么长?这么多鬼主意。”

  温知故干笑:“臣平常就喜欢看些杂书,又喜欢胡思乱想,这都是从书上看来的,或者看书后想到的。”

  为避免延庆帝脑子一热,下旨让下面的人大干特干,立即搞出个水库来。

  温知故又悄悄泼了盆冷水:“当然,我说的这些设想,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到,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但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做成后,只需每年派人维护,用上个几百年都不是问题。”

  “嗯,听温爱卿这么一说,朕有数了。”延庆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皇上,皇后派人来问,宴会何时开始?”内侍从外头进来,请示道。

  延庆帝站起来:“朕险些忘记还有宴会了,杜爱卿,温爱卿,走吧。”

  “是。”

  温知故和杜尚书齐齐应了声,跟着延庆帝身后出了御书房。

  走到举办宴会的宫殿前,温知故与杜尚书想告辞,从下方进殿。

  延庆帝招招手:“誒,不必这么麻烦,随朕一同进去。”

  与皇上一同入席可是莫大的荣耀,杜尚书欣喜若狂,又竭力按捺下内心的狂喜,拱手道:“谢主隆恩。”

  温知故怔了怔,连忙跟着行礼道:“谢主隆恩。”

  皇后正在等着与延庆帝一同入席,瞧见杜尚书和温知故也是一愣。

  延庆帝略略解释一番:“方才与两位爱卿谈公事,便让他们一同入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