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12章(1 / 2)





  被苔米连累的米兰达却并不以为然,她认为苔米做得对,总有一些人,要站出来做这些事情,世界上每天有没那么多反战人士,还有那么多奔赴前线和恐怖分子作战的士兵,难道他们没有家人朋友了吗,难道他们不害怕坏人的打击报复了吗?

  不过米兰达同样认为苔米不应该和雷蒙德、亚伦一起偷跑到中东,因为这种行为实在是太危险,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加珍贵。

  为了这种事情,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地,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

  “更愚蠢的是,雷蒙德和亚伦本来就知道这是错的,他们还和你一起错下去,但是孩子,我依然为你感到骄傲,虽然你的决定是错的,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在你这个年龄也曾想过做这样那样的事情,可我永远在想,你做了,就比什么都没做的人要好很多。”

  米兰达慈祥地说道。

  》》》》》》

  因为塔玛拉·霍恩家中发现炸弹,刷爆了英国大大小小的媒体,《大新闻》在英国上映第一天便以压倒性优势,刷新记录,成为英国喜剧类电影,首日票房最高的影片。

  与此同时,提前一周先于欧洲其他国家上映该片的法国,在新的一周法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大新闻》打败新公映的《艺术家》和《怪兽在巴黎》两部电影,卫冕冠军成功。

  很多人预测,下周在没有强有力的新片前提下,《大新闻》很有可能继续蝉联法国每周票房排行榜冠军,这部电影或成为塔玛拉·霍恩电影生涯,蝉联电影周票房排行榜时间最长的影片。

  “……溢美之词对于《大新闻》已经说的太多,这是一部激活我沉睡已久幽默细胞的影片,片方或许应该包给吉姆·布劳德本特一个超级大红包,若电影是a级,那布劳德本特的表演至少让电影升级成a+,很遗憾薇诺娜在这部电影中没有更多的发挥,不过在这部男性角色为主导的电影中,她完成了角色赋予她的任务,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全体演员演技始终在线的电影,最动人之处就是片中那些毫无表演经验本色出演的普通人,尤其是电影中饰演姐弟的两个小演员……”

  英国电影杂志《银幕》影评人如是地写道。

  威尼斯电影节,该杂志就表现出对《大新闻》的力挺,如今电影在英国上映,杂志主编再次为电影写评,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塔玛拉·霍恩是公认的不喜欢启用非本国演员的导演之一。

  尽管这个说法一直被本人极力否定,但事实却是,霍恩的电影中,你几乎看不到非法籍独挑大梁。

  有传言,当年霍恩在拍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时,曾经建议制片人大卫·海曼将几位主演换成法国人。

  当然,根据后来,几位主演和霍恩导演的关系,可以看出这纯粹是造谣,不过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很多人都将这则谣言当成真相。

  因为霍恩的电影很少启用外籍演员,即使有,他们担当的角色,大多也只是配角。

  比如斯嘉丽·约翰逊在《拥抱》中出演的钢琴少女,整部电影台词都不超过五句,又比如莫妮卡·贝鲁奇,虽然她在《黑暗将逝》中虽然角色非常重要,但出演这部电影大多数演员依然是法国人。

  《大新闻》是塔玛拉·霍恩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主动将非法籍演员选为主角的电影。

  虽然这是一部双男主影片,按照剧情划分,马修·卡索维茨饰演的记者应该是第一男主,吉姆·布劳德本特饰演的摄影师只能占据第二男主。

  但按照角色的表演难度和出彩程度,吉姆·布劳德本特饰演的摄影师显然要高出记者这个角色不少。

  说二人平分秋色绝不夸张。

  对于一个用惯本国演员的导演来说,启用外籍演员在自己的影片中担任如此重要的角色,相当不容易。

  就连导演自己都说,最初她确实有想过找一个法国演员,因为剧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法国人,和演员交流起来比较容易一些。

  但在她看到吉姆·布劳德本特后,认为这就是她想要寻找的演员,所以她向对方发出邀请,本来以为对方并不会理睬她这样突然冒出来的片约,没想到吉姆·布劳德本特竟然在还没看到剧本的时候就答应了下来,只因为发出邀请的那个导演是塔玛拉·霍恩。

  这种互相欣赏、一拍即合的桥段,让英国媒体倍感骄傲,要知道此前出演霍恩电影的外籍演员,要么就是通过试镜要么就是和导演私交甚笃要么就是角色本身并不重要,唯有吉姆·布劳德本特是导演钦点的非法籍主角。

  因为这个原因,英国媒体吹捧《大新闻》和吉姆·布劳德本特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大新闻》在整个欧洲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据目前来看,票房给bh工作室和霍恩个人带来的盈利实在非常有限。

  这主要因为票房的绝大多数收入,都上交给了院线,剩下的是bh工作室和百代等投资、发行方分。

  虽然bh工作室分到的钱仍占大头,但那笔数额并不大。

  目前来说,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进账,还是版权区域贩售,而非票房。

  不过苔米并不感到焦急,因为她的电影票房高低只能算是锦上添花,dvd、网络和版权贩售才是大头,这三样她做的一贯不错。

  十一月,一年一度电影提名季到来,苔米却在这个最活跃的时候沉寂下来,完成她导演生涯跨度时间最长的电影。

  03年企划,04年筹拍,距今已有七年时间。

  而这部磨了七八年的电影,终于在今年画上了休止符。

  ——夕阳,来了。

  ☆、168|八年磨一剑

  苔米带米勒老师前往的地点是她的私人家庭影院。

  这是她的休闲区,专门用来放她自己的电影以及她喜欢的碟片,设备和一些专业影院也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更专业。

  工作室的导演以及苔米圈内好友未完成的电影作品有时候也会带到这里放映,然后让大家集思广益看看电影还有那些地方可以改动。

  许多导演的家中都有一间这样的小型影院,克劳德·米勒并不觉得惊奇,让他觉得有意思的是,大约是为了营造一种影院的氛围,这里不仅座椅采用了影院常用规格,走道也设计成阶梯状,内部设计乍一看非常神似戛纳电影宫一间规格最小的放映厅。

  要知道这毕竟是私人影院,像克劳德就喜欢舒适一些的座椅,他自家的电影院放置的沙发非常像一张大床。

  见米勒先生注意到座椅,苔米解释道,“这里不仅仅是我私用空间,朋友一些还在制作中的影片,也会来这里放映。”

  克劳德·米勒瞬间了然,la femis等一些专业的电影学校也有这样的放映厅,为的就是让师生在与电影院同等放映条件下,更直观客观的评价所看到的电影。

  同一部影片,在舒适的环境下得出的判断可能相对宽容,他们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要尽量和普通观众的观看环境保持一致。

  这也是苔米的家庭影院如此受到朋友追捧的原因,因为坐在这里实在是太像影院了,苔米为了增加真实感有时还会在门口建立一个售票处派发座位号。

  克劳德·米勒点点头,“这是对的。”

  对待电影就应该有这样严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