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11节(1 / 2)





  孩子带回来后,商云儿的父母果真无二话可说了,见了那孩子,便不再逼着商云儿再嫁了。

  ……

  比起从前,商云儿的眉眼多了几分沉静,不像在孟府时候的易怒感伤,似乎离开孟旭后,她反倒活出滋味来了。

  姜锦鱼笑看着她,道,“好些日子没见你了,又去哪游山玩水去了?”

  商云儿托着腮,笑眯眯道,“去爬峨眉山了,你都不晓得,峨眉山上那群小猴子多惹人喜欢,跟孩子似的,也不怕人。”

  她眉开眼笑描述着那毛茸茸的小猴子,一副恨不得带回家养一般。

  姜锦鱼替她高兴,笑着道,“你可比我们潇洒多了。”

  商云儿端起茶水抿了一口,神情中多了分感激,道,“若非当时有你支持我,我也未必能过上这样潇洒快活的日子。你别看我过的洒脱,其实我有时候挺羡慕你的,你看你家顾大人对你多好,放个仙女在他跟前,也不见他多看一眼的。我呢,就孤家寡人一个了。不过啊,羡慕归羡慕,其实我是真的不适合做人\妻子。”

  姜锦鱼温温柔柔的笑,两人际遇和经历都相差甚远,但感情却一直莫名的不错。况且商云儿过得好,也有她的一份力,自然令人高兴。

  忽的,想起了近日听来的一桩事,抬眼道,“我听说孟家在给孟旭找继室。”

  商云儿撇撇嘴,“连你也知道了。”

  姜锦鱼闻弦音而知雅意,“找到你府上去了?”

  商云儿也不瞒着,索性摊开了说,“是啊,孟夫人还同我说什么破镜重圆,我与孟旭是天定姻缘。说倘若我进门,让盛哥儿也入族谱。我才不稀罕给盛哥儿找个爹呢。”

  那个瑚娘是内奸的事情,后来商云儿也知晓了真相,还是姜锦鱼告诉她的。

  不过,对那时的商云儿而言,真相不真相的,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同孟旭知晓真相后,悔不当初相比,商云儿的伤口早就愈合了,顶多留下了一个疤,是磨灭不去的一段记忆,但早已不疼。

  见商云儿对孟家之事这般不上心,姜锦鱼便也不提了,她不说了,反倒把商云儿的话给勾了起来。

  “你还记得我那个尤表姐麽?就是嫁给侯府做妾的那个。”

  商云儿忽的一问,姜锦鱼勉勉强强想起来了,点点头,道,“怎么了?她不是留在辽州麽?”

  那时候尤倩的夫君赵林掺和到辽州那桩事里,后来周文帝看在老侯爷的份上,顾念老侯爷就这么一个儿子了,倒没赶尽杀绝,只是把人丢在那边,降了几级,便不去理会了。

  姜锦鱼还记得,自己离开辽州的时候,尤倩是同赵林留在辽州的,倒是那个孩子,按照老侯爷的意思,亲自让人带回了盛京,还是与姜锦鱼他们同路的。

  那时候,她见那孩子怪可怜的,还让秋霞帮忙看着些,缺什么少什么,便送去给人用。

  商云儿点点头,道,“起初是留在辽州,后来待不住了,那穷乡僻壤的,赵林的官位又着实不起眼,还是戴罪之身,摆明了陛下不待见的那种,在那儿自然少不了受气。我听我娘说,尤表姐是年初回来侯府的,起先还安分了些日子,后来便哄着那孩子同侯府小世子争宠,惹得老侯爷发了好大的脾气。”

  “你说,她在想什么啊?小世子是嫡长孙,怎么样都轮不到她尤倩的儿子来继承世子的位置。再者,做娘的也不替自家儿子考虑考虑,老侯爷将那孩子同小世子像亲兄弟一样养在一处,怎么样都养出感情来了,日后小世子袭了爵位,如何会亏待了自己的兄弟?”

  同商云儿的不解不同,姜锦鱼倒不意外尤倩会这么做,她一直是这样不肯服输的人,但凡还有一丝机会,她都不会放弃往上爬。

  姜锦鱼只替那孩子感到惋惜,“可怜了那孩子了。”

  想了想,又道,“其实小世子身世也可怜,自小又体弱,幸好老侯爷身子骨还利索。有老侯爷在,尤倩翻不出什么水花。再者,赵林是在陛下那挂了号的人,跟陛下做对的人,怎会有好下场?”

  一个是嫡长孙,一个是庶出的孙子,一个的父亲是战死沙场的英雄,一个的父亲是犯了错的罪臣,不用脑子想,也晓得陛下会让谁袭爵,尤倩压根没必要争,也争不来。

  旁人家的事情,听一听便也罢了,姜锦鱼倒不如太过上心,她自己膝下两儿一女,要操心的事情实在不少,摆在眼前的一桩,便是自家女儿到了入学的年纪了。

  作者有话要说: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商云儿和孟旭没有复合的必要~

  第152章 完结

  顾安安最小,又是娇娇的女孩儿, 且与姜锦鱼生得最像, 鼻子眼睛犹如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 完全是个幼年版的姜锦鱼。因而在家中被宠得厉害,连一向教子甚严的顾衍,对这女儿都多几分纵容。

  小姑娘要入学, 不算件大事,却把两个哥哥外加舅舅家的敬表哥都惹来了。

  三个已有几分风采的少年围坐在一处, 认真商量着, 该让自家小妹妹去哪个女学堂。

  姜敬对姑姑很亲,连带着对姑姑家的小表妹, 也是十分上心,思索一番后,道, “安安表妹年幼, 不如去芳仪书院, 那里离家里近些。”

  顾瑾和顾瑞两人不约而同摇起了头,顾瑾道, “不成,芳仪书院听说管教十分严厉,去年还曾有小娘子被师长罚的不敢去书院了。”

  姜锦鱼见表兄弟三人聊得一本正经的样子, 没好意思同他们说,顾安安的爹爹早把书院定下了,实在用不着几人这样大张旗鼓的商讨。

  ……

  春去秋来, 眨眼间又是几载。

  这一年恰是姜老太的大寿辰,因着他们二房常年在外,不常在二老跟前孝敬,虽礼送的再多,仍是觉得做得不够。几番商议之下,众人决定回乡给老太太过寿。

  姜锦鱼同顾衍提了这事,顾衍第二日便进宫告假去了,他为官十数载,一直极为勤勉,交给他的事务,从未有过差错,因而周文帝十分看重他,定了日子,便爽快允了假。

  回乡途中,姜锦鱼同阿娘乘同一辆马车,娘俩难得有时间这样坐在一处,有一搭没一搭聊着。

  瑾哥儿、瑞哥儿和敬哥儿兄弟三个打从马车旁骑马而过,瑞哥儿是个嘴甜的,也不知哪个树梢摘来的一簇桃花,掀开帘子,隔着窗,便笑嘻嘻道,“娘,给你。”

  姜锦鱼含笑接过那花,嘱咐了兄弟三人几句,要他们骑马小心些,累了便回马车歇歇,别贪玩。

  兄弟三人皆恭恭敬敬的应下来,又策马骑到前头去了。

  回过头,姜锦鱼将那桃花放在矮桌的竹篮里,隐隐的香气倒是极好闻。

  何氏看了看那香白的花,忍不住笑道,“这几个孩子里,就数瑞哥儿嘴最甜。他的媳妇啊,我看你这个做娘的,不用太操心了。”

  姜锦鱼抿唇笑,“都是好孩子,娶媳妇还早呢。”

  兄弟三人大约都是前后脚出生的,最大的姜敬,也才十四岁,的确也还早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