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649章大军出,天下动(1 / 2)





  大唐的战争准备已经完成,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妥当,出征迫在眉睫,杜睿在这段时间也是越发的忙碌起来,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军营中度过,大军就要出征了,出征前几天是将领们最繁忙的日子,关系到四十万人马的事情,没有人敢大意。

  即使大军出征后,所有人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杜睿这样的主帅如此,其他各领军将领也一样,或许只有大军凯旋班师的那一天,将所有军务交割了,他们才能放下心来。

  杜睿早已经不是第一次率军出征,但是肩负着重要之责,他不敢有什么的马虎,因此在这些天,他大部的时间都在军营中度过,府中都很少回去。

  杜睿人还未离开长安,但大多时间都没在府里出现,他的一众妻妾心里可不是滋味了,安康公主和晋阳公主两个更是如此,但她们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在杜睿偶尔回来的时候,大发一通牢骚罢了。

  看到妻妾们幽怨的眼神,杜睿的心里也挺内疚,他也只能利用难得的回府时间,多陪陪她们,陪着她们说说话,给妻妾们一些实际的安慰,多给孩子们一点儿父爱。

  因为要照顾太多人的感觉,杜睿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和体力,这样也弄得他有点儿疲惫了,有时候连他自己都有些后悔,后悔给自己加的担子太重了,可是没办法啊!

  两代帝王的重托,古往今来,何人曾有过这样的恩宠!?

  周公没有过,霍光没有过,诸葛亮也没有过。

  所肩负的越多,身上的担子就越重,杜睿现在算是彻底明白了,什么叫做责任重于泰山。

  出征前的一天,杜睿等主要的将领可以回府与家人告别,杜睿也以实际的行动与妻妾们好好告别了一阵,当然告别的场面非常荒唐,他可以说累倒在了一群女人中间。

  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果真不是虚言。所幸大军终于要出征了,杜睿也“暂时”解脱了!

  出征选在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承天门前。

  长安城的百姓早早的就到了,他们知道大唐帝国对这个世界新的一轮征服,又要开始了,虽说此前薛仁贵西征埃及的时候,大唐已经吹响了战争的号角,但是杜睿亲自领军出征,总归还是不一样的。

  这就好像在后世,两部大片同时争夺暑期档,一部是黄渤出演,另一部云集了刘德华,周润发,周星驰,虽然都是影帝,但是人们的期待肯定是不一样的。

  薛仁贵虽然也是名将,但是和杜睿相比,终究是差了一些。

  杜睿是谁?

  大唐战神!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代名词。

  长安的百姓都记得,当初唐军在怛罗斯惨败,西域震动,几乎连长安都暴露在了大食的兵锋之下,关键时刻,又是杜睿力挽狂澜,不但将大食人赶出西域,更是一举杀入中亚。

  所以说,他们对杜睿的期待,要大的多,而且更有信心。

  他们都在期待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大胜,说起来,他们倒是比杜睿这个主帅更加自信,战争还没开始,他们就已经预定了胜利。

  大唐皇帝李贤早早的就出现在了承天门的城楼上,他将亲自主持了盛大的出征仪式,未来的皇后,杜睿的爱女杜太平就站在李贤的身边,他们的婚事已经定下了,就在杜睿得胜回朝之日。

  此外朝中的重臣、致仕的散官及出征将领的秦束也都参加仪式。

  前些天刚刚下了一场秋雨,天气渐渐的有些冷了,即使在暖阳照耀下面也是如此。但这样冷意袭人的日子里,承天门外依然很热闹,数万的将士们在承天门外宽大的广场上整齐地排列着。来送行的出征将领的家人及看热闹的百姓数量也数以十万计,放眼望去,无数的战旗飞扬,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和马,耳边是震天的锣鼓响。

  雄壮的《秦王破阵乐》在一遍遍的奏响,许多将士跟着哼唱,群情激昂。大唐男儿就应当奔赴边疆,为国征战,战死疆场,马革裹尸,那才是大丈夫的归宿,如今就要出征了,他们的心情止不住的阵阵激动。

  与出征将领们意气奋发的样子完全不一样的是,送行的家人们都是一副哀伤的面容,一些出征将领的妻妾,还有子女们,在那里不停地哀泣。

  战争总是要死人的,谁也不知道,此番出征,眼前还活蹦乱逃的亲人们,还能不能安然地回来,此时的一见,很有可能就是这辈子的最后一面。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看着在那里比谁眼泪多的出征将领的家眷们,杜睿心里不由的想到这两句诗,还真不是滋味。更让他不是滋味的是,他看到了自己的妻妾子女们同样在那里哀哀哭泣,作为西征军大总管的他,站在大军的最前面,能清楚的看到附近大部送行的出征将领的家眷,包括自己的亲人,其他人的哀伤样子不会引得他太多的伤感,但自己的家人这样,还是让他的心情低落的。

  簇拥在杜睿身后的杜学征等人,也是不禁眼圈泛红,只不过在杜睿的身边,他们可不想表现出自己懦弱的一面。

  带着五个儿子出征,杜睿的一众妻妾都是极为反对的,在她们看来,儿子们都是堂堂贵公子,如何能身涉险地,到疆场上学着武夫一般搏杀。

  其中反对最为激烈的就是宝钗,和当初反对将杜学武留在澳洲道一样:“夫君便是当真这般心狠,学征他们年幼,如何能受得了那般苦,夫君若是当真要带着亲子上战场,便将学义和学桢带去,他们两个是兄长,能在长安成享尽安乐富贵,却要弟弟们上疆场去拼那个九死一生,怎么都不是个道理!”

  对此杜睿也只是反驳了一句,便让宝钗没话说了:“正因为他们是我的儿子,所以必须跟着我这个做父亲的去拼命,他们是贵公子,自小便是锦衣玉食,享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荣华富贵,难道就因为如此,他们的性命,就要比那些平民子弟金贵,他们在大唐得到的多,自然也要复出的多!”

  虎毒不食子!

  杜睿对待子女的态度,或许当真是有些苛责了,但是公而忘私,古人都能做到,他如何便做不到。

  前世读史,杜睿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个县令,晋平公就去问当时大夫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当这个官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他为人公正,做那里的县令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晋平公惊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笑着说:“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当南阳的县令,您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嘛。”

  晋平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也觉得解狐这个人确实不错,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为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毫不犹豫地说:“祁午能够担任这个职位的。”

  晋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可是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这个职位,所以我推荐了他;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果然能公正执法,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十分称赞祁黄羊。

  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才,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他。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公而忘私’啊!”

  举荐人才,只见公义,无视仇亲的道德勇气,是国家社会人人所要培养的一种基本精神。能“公”才能去“私”,能去私才能互信不疑,这是塞堵乱源的根本道理。

  杜睿知道,当一个王朝承平已久之后,这众公而忘私的精神,很容易被人渐渐淡忘,紧接着就会发生一些,诸如火箭干部、裙带提拔事件,更会有人打着“举贤不避亲”的旗号搞“小圈子”提拔,你用我的人,我用你的人,互相照顾,皆大欢喜,有些“火箭式干部”一查就与某些领导官员沾亲带故,难免让佳话失色,美谈蒙尘。

  在杜睿看来,“举贤不避亲”能不能成立,关键就在孔子的那个“公”字,公与不公,高下立判。

  包拯为人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

  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

  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

  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这样,包青天的名声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

  还有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墨家学派的首领叫腹朜,定居在秦国,他儿子犯了杀人罪,被抓了起来。

  国君秦惠王对腹朜谁:“先生年纪大了,又没有其他儿子。我已经下命令赦免了你的儿子,先生可得在这件事上听从寡人啊!”

  腹朜回答道:“墨家的法规说:‘杀人者偿命,伤人者判刑。’这样才能禁住杀人伤人。禁止杀人是天下大事,陛下虽然开恩,不杀我儿子,我却不能不遵奉墨家的法规。”

  由于腹朜不愿意接受秦惠王的恩赦他的儿子被处死了。后来有人称赞说:“每个人都疼爱自己的儿子,而腹朜能不顾私情按法律办事将儿子杀掉,真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杜睿不是不爱惜自己的子女,更不是当真大公无私的圣人,他让杜学征无兄弟从军出征,身涉险地,难道他的心里就当真愿意。

  杜睿只是不想自己嘴上要求别人“大公无私,因公忘私”,自己却做另一套,到时候他还怎么去要求别人,要是人人都以权谋私,这个天下岂不是要乱了。

  杜学征等人萌荫入仕,他们既然享受到了权利带给他们的好处,自然要付出义务,这是公理。

  安康公主哭的似乎比任何人都伤心,让人觉得肝肠寸断,杜睿知道,她是在为自己担心,也在为杜学征无兄弟担心,汝南公主倒挺坚强,时不时安慰几句自己的妹妹。

  对众多妻妾,杜睿的歉意很重,因为忙的事太多,他在出征前都没好好陪过她们。

  此刻,杜睿只能一个劲儿地抱歉,说征战回来了,一定会抽出时间,好好陪陪她们,并要求她们在出征当日不要来为她送行,以免得伤心。但一众娇妻美妾还是来了,还垂泪痛哭,让杜睿心里的歉意更重了。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杜睿知道他无法割断对这些女人的柔情,他只能强忍着不去看她们。

  锣鼓的喧哗中,李贤下了城楼,步行着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杜睿连忙率领众将领整齐地列队迎接皇帝的到来。

  仪式正式开始,李贤率领群臣及将要出征的将领走上祭台。

  祭天、祭地、告宗庙,再祭旗,以太牢祭祀,牲血涂军旗、战鼓,再是日祭,包括行军将要经过的方位和山川神,表示从此跋山涉水,可以一往直前了。

  杜睿参加过多次这样的出征仪式了,不过今日却发觉这一次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显得格外的隆重,杜睿也能理解李贤的心思,大举西征,剿灭大食,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洪武朝开年以来,大唐还不曾显示过赫赫武功,这一次西征,如能得胜,李贤有为之君的形象,便可以树立起来了。

  和当初的李承乾一样,李贤同样感觉自己生活在父祖的光芒笼罩之下,特别是那位战功赫赫的皇祖父太宗皇帝,简直就是一位可以让他仰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