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5章(1 / 2)





  就在吃饭的时候,沈伯谦突然有了个点子。

  不过,与其说是点子,倒不如说是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沈母七七之内,他身为孝子,不能沾荤腥,这没关系,可是这花样儿能不能换换呀?

  杂面馍馍,咸面汤,咸菜,白菜萝卜,黄豆面酱炒鸡蛋。

  一个月过去了,菜色始终如一。

  要不是他提议吃了两顿面条和一顿素饺子,大孝期间真就是杂面馍馍的天下了。

  好不容易除了重孝,饭桌上添了肉食开了荤。

  沈伯谦想,这次总能好好补补了吧。

  尤其是,平常看杨大爷一家偶尔吃点儿咸酱肉,恨不得把舌头都吞下去,这味道肯定比豆酱炒鸡蛋强的多吧。

  结果,我去!什么情况儿啊,荤菜除了油大点儿,这味儿也不怎么样啊。

  就连杨小妹每次见到眼里都会放光的咸酱肉,除了咸味儿之外,还有别的味儿吗?

  可现在姥爷他们也是个个都说好吃,那就不是小妹他们的问题了。

  沈伯谦不相信,再尝尝,还是一样难吃......

  我就真的那么难伺候?

  也不是呀,这饭菜味道真是不咋地……

  不对!准确来说应该说这饭菜根本就没啥味儿!咸味、油味、最多有个黄豆酱或是酱油味儿,其他....没了。

  “嘭”的一声,沈伯谦脑袋里的小宇宙爆发了,他终于想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这里缺少调味料!

  他们家厨房算不错的,油盐酱醋不缺,还有瓶黄酒和一罐子糖,平时常用的还有葱、姜、蒜。

  但,这基本就是这个时代所有的调味品了。

  卧槽,这日子还怎么过,说好的八大菜系呢?

  这,就是沈伯谦突然冒出来的点子。

  刘老爷家里有酒楼,弄点儿好用的调料出来,加上上辈子为了打击老外记下的一些东西,应该能让他家的酒楼更上一层楼,也算是另类的报答了。

  他会这想,不是没有原因的。

  根据这段时间的了解,这个时代与原来世界不同的是:这里三国鼎立的结果是东吴胜出,东吴王朝历经两百年余年后被现在的大兴王朝推翻。

  而科举在东吴统一三国后不久就被提了出来,后来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反复,终于成为世人都认可的取才佳径。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里的汉朝也有汉使多次出使西域,开辟东西方商路的事迹记载。

  那可是带回来不少好东西的呀?

  如果他记得没错的话,后世曾被称为调味品之王的孜然,就是那时候传进来的。

  家里那几本记录汉代使节光辉业绩的就数,也都提到汉朝使团带回不少番地出产的东西。

  还有,东吴王朝又开辟了海上航路,也引进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

  只是,怎么不见有人用呢?

  调味料没有也就算了,怎么西瓜、葡萄这些水果印象中似乎也没怎么见过?

  呃,不对不对,我现在要专注在调料上,水果有时间再说。

  不知道这县城的酒楼都是用什么来调味儿的?

  会不会已经把孜然这些东西发扬光大了?

  结论是——必须得去尝尝才知道!

  沈伯谦一向都是行动派,打算第二天就去县城,当然,明面上的原因是要去刘家道谢。

  杨大爷不放心,就让杨风跟他一起。

  吃完晚饭溜圈儿的时候,又遇到李孝正,一聊知道他明天赶车去镇上他姐夫家,正好可以捎他俩一程。

  次日,天没亮沈伯谦就被叫了起来,洗漱过后喝了碗稀饭,就着咸菜吃了个馍馍,领着杨风,揣上昨晚准备好的东西出门了。

  ☆、第18章 刘家酒楼

  17-刘家酒楼

  初春拂晓寒意依旧,尤其是他们坐上牛车后,沈伯谦深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风像刀割一样吹在脸上。

  幸好,杨大爷有经验,早给他和杨风各准备了一件旧衣,好让他们包住头脸。

  沈伯谦本来还担心有损形象,不打算这么干,但寒风一吹,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温度要紧,风度先放一放。

  旧衣一包,果然瞬间舒服多了。